小雪節氣,天氣陰冷,寒邪易傷陽,秋冬當養陽還是要養陰?又該如何養?

“秋冬陰冷,爲什麼還要「養陰」?”

多年來,中醫經典《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的「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都被認爲是中醫養生學的至理名言。

但不管是普通老百姓,還是養生愛好者,很多時候只知道春夏養陽,不知秋冬養陰,從而成爲了「春夏養陽,秋冬也養陽」的實際踐行者,但這樣子做,真的可以「與萬物沉浮於生長之門」嗎?

此處所謂「秋冬養陽」,即是指人們在冬季進食過量溫陽補品,或者過度使用暖氣等錯誤行爲。

冬季嚴寒在外,防寒保暖固然沒錯,但倘若過度扶陽,即可導致一系列相關疾病的發生,須知冬季萬物生機閉藏,陽氣潛伏,草木凋零,昆蟲蟄伏,自然界一切生物的代謝都相對緩慢,它們養精蓄銳,以適應來年春天的蓬勃生機。

人體在冬季也必須適應自然界變化的規律,潛心閉藏,斂陽護陰,避寒就溫,勿使陽氣外泄,使機體的陰陽保持相對的平衡,正如《靈樞·順氣一日分爲四時》指出「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是氣之常也。人亦應之。」

所以上述秋冬養陽的行爲,違背了人在冬季應當潛藏內伏的自然規律,是因在過度補扶陽氣的狀態下,陽氣受到外因鼓動,必不內守,而是散於體表,是爲陽氣開泄,升而不守。

一方面使得人身腠理打開,外邪更容易侵襲,另一方面陽氣失於封藏,藏於人體腎臟之精必然蘊含不足,可致使春日陽氣生化不足,容易出現四肢乏力之萎證及遺精、崩漏等腎精虧虛之象。是故冬天可以適當溫陽散寒,但不當過度進補及取暖,以免造成上述陽氣外泄之弊端。

“怎樣做好秋冬養陰?”

中醫幾個實用「養陰法」

冬日養生的正確做法,秋冬養陰,卻很難爲世人所廣泛接受,歸根其因,不外乎對其真正核心本義的理解不到位。

所謂養陰,陰者,其性屬靜,又可成形,是人體潛伏在內的精微物質。而至於養,何爲養也,要從「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整句來理解,因爲人體正常的生命活動獲益於陽氣的運行,而由於陰陽互根互生,陰精是爲陽氣的生髮之根,是故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實際上是對人體陽氣的生長和收藏的調整和顧護,所以,養即是指調整和顧護。

秋冬顧護調整陰精的目的,一方面,是因爲夏秋暑熱燥邪的掠奪,使得人體流失了大量的陰血物質,往往使得初冬人們都呈現一派陰虛陽燥之象,需要及時補充陰精,而秋冬之際進補陰分更容易利用天人合一之優勢達到目的。

而另一方面,由於陰爲陽之基,陽氣在冬季需要潛藏內收,秋冬養陰在此時儲備了足夠的營養物質,使得陽氣春生夏長的過程不會出現藏精不足後繼無援的情況。

因此,陰陽互根互生,養秋冬之陰,實際上爲養春夏之陽,最終的目標是達到人體陽氣的生髮收藏運行正常,從而使人身輕體健,百病遠離。

想要達到秋冬養陰的目的,中醫多年來流傳多個經典驗方,而根據陰精的缺盈情況,最常用的有以下兩種治法方藥。

一、護陰,用清熱之法

此多用於冬寒之時,喜以大補者,或食以狗肉、羊肉之溫熱,或進藥餌之溫補,現代又見有常年高溫暖氣者,此等生活習慣使得熱燥之邪熾盛,損傷陰分,症見咽痛涕血,牙齦腫痛,口氣熱臭,面紅目赤,渴喜冷飲,大便祕結,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洪數、滑實等。

對於此類情況,臨牀多以清臟腑熱,清胃涼血,多選用清胃散。

二、養陰,以養陰生津爲法

此多用於秋日之時,起居不慎,爲燥邪所傷,或長期熬夜,菸酒傷身之人,此類患者大多陰虛有年,失於濡養,症見心煩失眠、口燥咽乾、盜汗遺精、性慾亢進、小便短黃、大便乾結,舌紅少津,脈細數。

臨牀上多以養陰生津爲法,方用殺神麥冬湯。

除了湯藥內服,中醫外治法也對秋冬養陰有極大的幫助,同時具有副反應小,操作簡單的優點。

1.鍼灸:用大椎、合谷、曲澤、血海等穴清泄邪熱

針刺本身並無法直接滋補陰分,但是對於陽熱熾盛之人,卻可以通過鍼灸來達到調節氣機,清泄邪熱的功效,以達到顧護陰分的作用。

而臨牀上使用較多的穴位有大椎,合谷,曲澤,血海等穴,其中大椎穴對於清熱瀉火有奇效,皆因手足三陽的陽熱之氣由此匯入本穴並與督脈的陽氣上行頭頸,合谷穴爲手陽明大腸經之原穴,長於清瀉陽明之鬱熱,對於胃腸積熱之人效果奇佳,曲澤爲手厥陰心包經合穴,治善驚身熱,煩渴口乾,逆氣嘔血,血海穴,屬足太陰脾經,主治血證,有清熱涼血之功,諸穴取平刺泄法,可奏清泄邪熱,涼血除煩之功。

2.艾灸:用氣海,關元,湧泉等穴引火歸元

艾灸通常被認爲具有溫經散寒,扶陽固脫,溫通經絡的功效,通常陰虛之人還被認爲是艾灸的禁忌體質,但其實不然,選擇適合的穴位及手法,艾灸也可以起到引火歸元的作用,對於陰虛火旺,相火上浮之人效果明顯,常用的穴位有氣海,關元,湧泉。

其中,氣海關元這一經典組合,具有培元補氣的功用,湧泉是足少陰腎經的井穴,湧泉穴配五行屬木,木應於肝,肝爲剛髒,體陰用陽,易升,易動,化火生風,足少陰腎經脈「從腎上貫肝膈」、「絡心」,心主神明,湧泉乃陰陽交接之處,有引火歸元,清熱泄火的功效。上述三穴合用,可使上浮之陽收斂固藏,潛龍勿擾。

3.中藥外洗:用百合、當歸、黃柏煮水外洗清熱瀉火

中藥外洗是中華民族多年流傳的重要養生保健手段,具有方便快速的功效,對於秋冬之際虛熱上浮之人,可以用百合、當歸、黃柏煮水外洗,可以起到清熱瀉火的作用。

至於飲食起居方面,秋令之時,氣候由炎熱轉爲涼爽,陽氣漸收而欲潛藏於內。人們要順應自然界陽氣開始收斂的特性來「早臥早起,與雞俱興」而逐漸減少運動量。

「冬三月,此謂閉藏」,冬令之時,寒風凜冽,蟄出伏藏,天之陽氣也隨之潛藏,人們要順應自然界陽氣潛藏的特性來進行「早臥晚起,必待日光」而減少活動量,故人體陽氣的消耗也相對減少。

而飲食上,應當充分注意避免辛辣之品,蓋因辛辣之物既可使得陽氣浮而不守,上擾頭目而爲病,又劫傷陰分,使秋冬無藏。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