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長,我已到達韓國,和您報個平安。”剛在韓國仁川國際機場落地,威海信諾威機械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郭偉傑就發出一條報平安微信。

“祝一切順利,別忘了回來時候要準備兩次新冠病毒核酸檢測證明。”市商務局商務發展中心副主任、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執行會長王軍利“秒回”郭偉傑的微信並叮囑道。

王軍利(右)在企業走訪調研。

11月初,韓國一家企業向信諾威緊急採購了一批口罩機設備。合同簽了,第一批設備也已經發貨,但是郭偉傑卻急昏了頭。“韓方企業非常謹慎,一定要邀請我們當面洽談合作事宜,但按照韓國總領館慣例,自申請到獲得簽證,規定時限爲14天。”郭偉傑說。

認識郭偉傑的人都知道,這絕對是一位勇猛精進的企業家,萬事靠自己。可這一次,他想到了找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執行會長王軍利求助。“早聽別的企業家說過,遇上難事可以找他。”

因爲時間實在太緊,郭偉傑心裏一點底沒有,簡單給王軍利說明了情況,尋思還得繼續想招兒,結果撂下手機沒多久,王軍利就找上門來了:“郭總,放下手裏的事兒,趕緊備材料。”聽了王軍利的答覆,郭偉傑當時緊繃的心就放鬆下來。

“還能趕上嗎?”“難度挺大,但不管用什麼辦法,我們都爭一把。”王軍利一邊聯繫韓國駐青島總領事館簽證處協商,一邊協助企業整理完成簽證材料併發送到青島。經過多方協調,只用了4個工作日就拿到簽證。期間,王軍利還不忘協調韓國濟州航空,幫助郭偉傑他們訂好了平價機票。

外資企業素有“生人敲不開門”的說法,但在威海,許多外資企業都有這樣一個共識——不知該找哪個部門解決的企業,先找市外商投資企業協會。

資金融通不足,產品物流受阻、外匯政策法規解讀,科研經費申請,或是上下水管線出問題了、房產證土地證下不來了、產業園門口想開個公交站,甚至是租幾臺發電機組這樣的小事來者不拒,這裏的服務“不打烊”。而且,你不找他們,他們也會找你。不久前,王軍利到豪雅光電科技(威海)有限公司調研時,企業管理部部長李琦在閒談時說起,在生產過程中,會產生一種叫玻璃研磨粉的廢棄物,處理起來比較困難。

說者無心,但王軍利卻聽進了心裏。他帶走一些材料,先後找了幾家混凝土製造公司和固廢綜合處置企業,看是否能再利用。幾經聯繫,最後確定了山東東順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對廢棄物進行回收再利用,順利幫助企業解決了這一難題。

服務企業十多年,威海將近1600家外資企業,王軍利幾乎走了一個遍。他說:“每天就是給企業解決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事情。”可就是在這些看似瑣碎之中,累積起來了信任,換來了企業的真心託付。不少原本“八竿子打不着”的外資企業,也在他們的“撮合”下,從認識走向合作。

在威海生活了17年的中國韓國商會威海辦事處會長鄭東權這樣評價:“在中國工作的韓國人都知道,威海的營商環境有多好。”

“我們在全球有幾十家工廠,威海在各方面都是最好的,他們爲了我們殫精竭慮。”三星重工業(榮成)有限公司總經理金南吉這樣說。(Hi威海客戶端記者 李森 文/圖)

值班總編:張軍濤

複審:譚立勇

編輯:董倩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