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臺時刻11月24日訊(融媒體記者 劉瑞)我市海洋資源豐富、產業基礎雄厚,向海圖強,潛力無限、大有可爲。眼下,我市正藉助已積累的雄厚海工基礎,全力推進“百箱計劃”,推動海洋經濟從規模數量型向質量效益型轉變。

初冬時節,在長島試驗區海域,升降機將第一組20個鮑魚養殖網箱從大海中緩緩吊起,標誌着全國第一個坐底式海珍品養殖網箱“國鮑1號”正式投用。南隍城海洋開發有限公司工人郝長柒:“過去在養殖區喂這些鮑魚得一天時間,現在在這個大裝備上一個小時就喂完了,並且也不怕有風有浪,也不會顛簸,感覺特別舒服,很快活就幹完了。”

由近淺海走向深遠海是我市發展海洋牧場的方向所在,今年年初,我市啓動了海洋牧場“百箱計劃”,“國鮑1號”就是第一個建成下水的智能化網箱,同時也是我市在海洋產業領域大膽創新、探索的典型。在此過程中,中集來福士將先進的海工技術嫁接到漁業領域,通過大型的現代化裝備推動漁業養殖走向深遠海。中集來福士國鮑一號網箱技術經理劉振明:“前期走訪南方看他們大部分採用的浮式養殖方式,而根據我們北方長島海域海深來看,自然條件這種方式有其侷限性。”

另闢蹊徑,藉助以往設計深海鑽井平臺的技術優勢,團隊最終設計出坐底式網箱,打破了過去只能在水深7米海域進行養殖的限制,直接走入深海海域,養殖空間和效益得到有效發揮。中集來福士國鮑一號網箱技術經理劉振明:“通過走向深海我們增加了養殖水體,之前近海區域只能養殖一到兩層我們深遠海能夠養殖六層,增加了養殖效率。”

“國鮑1號”共有三個養殖區,可懸掛約37000個海珍品養殖籠,年產優質海珍品70-120噸。養殖網箱還搭載了全新的5G信號站,可對養殖海域全天候監控監測,實現科學養殖。長島試驗區南隍城村黨支部書記李盛平:“突破了傳統的鮑魚、海膽在外海、深海人工養殖和對養殖水深的限制,利用外海水深流大的優勢,真正實現了深遠海智能裝備化“類野生”養殖。”

近年來,煙臺海工裝備產業發展已積累了雄厚基礎,現有規模以上船舶及海洋工程裝備企業26家,依託裝備優勢,我市實施的“百箱計劃”還將建設漁業產業園區,打造從魚卵到成魚的成熟產業鏈。整個項目達產後,全市深遠海養殖將達到年產10萬噸規模,產值66億元。“十三五”以來我市漁業經濟總產值由946.6億元增至1116.7億元,年均增長5.7%;漁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9.1%,增長速度超過全省平均水平。海洋牧場建設成爲推進漁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推動漁業“接二連三”,將漁業與旅遊、文化、健康等全產業鏈深度融合,海洋漁業三次產業結構優化爲31:43:26。煙臺市海洋經濟研究院理事長陳相堂:“下一步我們將以國家級海洋牧場示範區建設爲核心,堅持陸海統籌、生態優先、深潛海、遠近海一體化發展的工作思路,打造煙臺西部、北部、東北部和南部四大海洋牧場帶,實施百箱計劃,推進五處深水大網箱標準化示範養殖基地,以及人工魚礁羣建設。把海洋牧場建設作爲推進全市漁業轉型升級的主引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