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4年秋天,辽国萧太后率领20万大军对宋朝发起了进攻,以大将萧挞览为统帅,从幽州出发,一路行军到黄河边的澶州城(仅河南濮阳)下。一场关乎辽宋两国命运的大战即将上演,在宋朝宰相寇准的再三要求下,宋真宗赵恒调集了中原几十万精兵并御驾亲征。

为了达到“以战促和”的目的,萧太后决定孤注一掷,准备以澶州一战重挫宋朝军队的锐气。

但是,在澶州的战斗还没有正式打响,辽军统帅萧挞览就被北宋名将张环设计射杀身亡,所有的不利条件都在逼迫着萧太后不得不做出决定:“尽快结束战争,促成和谈”。

澶渊之盟借王继忠向宋真宗传达和议信号

萧太后作为一个辽国成熟的政治家,在开始面对不利战场形势的时候,她是不可能直接派出使者主动向宋真宗提出议和的,一旦这样的话,无疑就让会自己落在下风,更加不利于与宋朝和谈的成功。

如何向宋朝传递出议和的意图,又能保证辽国不失去判桌上的主动权,萧太后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后,想到了自己身边的宋朝降将王继忠。

王继忠是一个烈士子弟,深得宋真宗的信任,并将他提拔为非常重要的禁军将领。在一次宋辽之间的战争中,王继忠被辽军俘虏,成为了契丹人那边的一名臣子。王继忠虽然是从宋朝投降到辽朝去的,但他一直都深受到辽宋双方领导人的信任,让他担当中介人向宋朝传递和谈的信息,是最合适不过的人选。

影视剧中的萧太后

在萧太后的授意下,通过王继忠和宋真宗赵恒之间的一种特殊关系,王继忠以臣子汇报军情的口吻写了一封信件给宋真宗,巧妙地传达了辽国希望议和的信号:“辽朝内部高官贵族之间厌战情绪很强,在这种形势下,宋辽双方谁也不会吃掉谁,和议是非常好的一个选择。”宋真宗决心与辽议和

果然不出萧太后的所料,王继忠送去的这封“议和信”,很快就得到了宋真宗积极地回应。

宋真宗接到这封信件之后,迅速和朝廷大臣们进行了一番商讨,最终认为“跟辽朝议和还是可行的”。

当宰相寇准听到了辽国和谈的消息,焦急地在心里思索着:“向来好战的辽国主动言和,必定是形势不利,辽军一高唱和平,大宋就积极响应,这岂不是错过了取胜的大好时机。”

寇准立即向宋真宗上了一道策论:“强烈反对与辽国议和,并提出作战到底的主张”。

宋真宗像

寇准向宋真宗信誓旦旦地保证:“这是一次消灭辽军的天赐良机,可以趁势一举收复幽云十六州,保证边疆的百年和平。如果与金国促成议和,苟且偷安,过不了几十年,契丹人还会卷土重来。——出自《宋史》(已翻译)”

杨延昭长期率领北宋军队在河北镇守边关,他看到这场战争中敌人孤军深入,可以采取“关门打狗,断其粮道,然后合围并歼灭掉他们”的策略,这与寇准提出的主张不谋而合。

杨延阳向朝廷提交的报告,宋真宗甚至都没有正眼看上一眼,就消失在了皇帝案前的一堆奏折当中。而对于宰相寇准的的反对议和建议,宋真宗则还说出了几句冠冕堂皇的托辞:“过几十年后,肯定会有能对付辽军的精兵强将,现在我不忍心让百姓吃苦受累,就议和吧!——出自《宋史》(已翻译)”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宋真宗想要的是当下的和平,将来的事情就留给将来的人去解决。

幽云十六州分布寇准将宋真宗定的谈判金额降为三十万

宋真宗赵恒决定派出谈判代表曹利用与辽军进行接触,商讨议和的具体事宜,并传达出自己对于议和的积极回应。临行前,宋真宗在行宫召见了曹利用,对他下达了指示:

领土问题不能让步(关南十县之地)。

如果辽国想要钱的话,是可以给他们的:“必不得已,虽百万亦可”。

在传达给曹利用的第二条指示中透露出了宋真宗对和谈的迫切,但在寇准看来,“百万钱财”这个数额实在是太多了。在曹利用出发之前,寇准将曹利用叫去,威胁他将宋真宗提出来的谈判条件“百万钱财”,降为三十万。

寇准虽然不想纵容和谈,但又不得不同意宋真宗坚持议和的想法,只有给和谈代表曹利用身上加上重重的砝码,才会让他稍微感到一丝安心,但这样的砝码却让曹利用惴惴不安。

寇准像“澶渊之盟”顺利签订

在忐忑不安的焦急等待中,宋真宗终于盼来了曹利用从辽军军营议和归来的消息,此时宋真宗正在用膳,不便接见曹利用,但他心里又急于想要知道谈判的结果。

宋真宗的御膳在急迫且不安中匆忙结束,他立刻宣见曹利用。当宋真宗得知仅仅许给了辽国三十万万的钱财,巨大的落差让他大喜过望,给曹利用提升了官职。

所谓的三十万,无非就是10万两岁币银和20万匹绢,这点小钱对于大宋王朝来说简直就是九牛一毛,因协议签署地澶州在北宋时期称为又澶渊郡,史称“澶渊之盟”。

澶州

“澶渊之盟”以和平协议的方式结束了宋辽两国之间的战争,而不是“以战止战”,具有十分重要的开创性意义。条约中规定:

“以白沟河为两国的国界,辽宋双方撤兵,并且辽国归还宋朝遂城、瀛州和莫州等地。

宋辽约定:两国为兄弟之国,辽圣宗年幼,称宋真宗赵恒为兄,大宋每年向辽国提供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双方在边境地区设置榷场,开展互市贸易。”

当拿到了这一纸“澶渊之盟”的条约书,宋真宗的内心欣喜若狂。在从澶州准备班师回朝之前,宋真宗亲自赋写了一首《北征回銮诗》,以纪念宋辽两国盟约的签订,宋朝边境上的老百姓可以和平地进行生产生活:

“锐旅怀忠节,群胡窜北荒。

坚冰销巨浪,轻吹集隹祥。

继好安边境,和同乐小康。”

影视剧中北宋军队“澶渊之盟”的影响对辽国的影响

宋朝用了极其微小的代价结束了宋辽两国之间战争,而“澶渊之盟”的缔结,也给辽国带来长达百年的和平与繁荣。

公元1020年,辽朝圣宗皇帝在母亲萧太后的家族封地上建起了一座气势恢弘的皇家寺院,以此来纪念萧太后的功绩。

萧太后力促和平条约的签订,不仅化解了一场辽宋两败俱伤的战争,而且还获得了宋朝每年送来的30万纳贡的馈赠。对于辽国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最佳结局,也让萧太后在辽国的政治威信发挥了一个非常正面积极的作用。

影视剧中辽军对宋朝的影响

如今,以北宋画家张择端笔下的《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复原的开封清明上河园景区,再现了北宋都城汴京(开封)的繁荣景象。缔结了“澶渊之盟”这份双赢的条约之后,宋辽两国之间持续了25年的战争结束,开始了长达120年的和平局面。

从公元1004年十二月签订的“澶渊之盟”条约,至公元1126年金国在漫天大雪中攻破了北宋的都城开封(史称“靖康之耻”),就在这长达120年的和平当中,北宋王朝的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物质和文明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顶峰,而这些基础也支撑起了北宋的文化和艺术的崛起。

在这期间,北宋王朝出现了大批的思想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同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在短时间内释放出了一股强劲的文化能量,把儒家文化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峰。这不仅是一个最繁华的时代,也是一个富有思想活力的时代,著名历史学家陈恪寅曾说过:“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时,后渐衰微。”

澶渊之盟示意图“澶渊之盟”的意义

纵观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上,南北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之间的矛盾,没有任何一次是通过一纸和约来解决的。然而,宋辽两国“澶渊之盟”协议的签订,却换来了南北双方民族长达120年的和平与安宁,开创了通过合约来解决南北民族矛盾的历史先河。

“澶渊之盟”签订之后,宋朝边境饱受北方的游牧民族抢掠的居民,不必再为他们的农作物丰收而感到恐慌,他们可以放心地收割田野里的庄稼。在中国古代战争不断的年代里,这突如其来的和平,毫无疑问是十分奢侈的,就连宰相寇准都掩饰不住自己的成就感。

对于“澶渊之盟”的签订,在宰相寇准的眼里看来,他一直认为自己是拥有很大功劳的,而宋真宗对他也是非常尊重,是他坚定了宋真宗的信心,在与辽国谈判的整个过程当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辽宋战争写在最后

从此之后,寇准经常把朝廷的官员请到自己家里,通宵达旦地喝酒畅饮,此时的他早已经不再是在评书中塑造的那个廉洁自律、不骄不躁的寇准,史料中留下的仅仅是一个得意忘形、烂醉如泥的寇准。

由于寇准极力排挤南方人而得罪了不少的朝廷官员,在君臣关系上,寇准也是仗着自己宰相的位置,时常左右君主的意见。根据史料《宋史》中记载:“契丹既和,朝廷无事,寇准颇矜其功,虽上亦以此待准极厚。”

从这几句话中也透露出了寇准危机即将到来的蛛丝马迹,皇上的优厚也仅仅只是表面现象,他的居功自傲,咄咄逼人,埋下的才是真正最为致命的隐患。

而“澶渊之盟”的签订,达到了寇准平生为官功绩的顶峰,但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他恶剧人生起点的开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