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004年秋天,遼國蕭太后率領20萬大軍對宋朝發起了進攻,以大將蕭撻覽爲統帥,從幽州出發,一路行軍到黃河邊的澶州城(僅河南濮陽)下。一場關乎遼宋兩國命運的大戰即將上演,在宋朝宰相寇準的再三要求下,宋真宗趙恆調集了中原幾十萬精兵並御駕親征。

爲了達到“以戰促和”的目的,蕭太后決定孤注一擲,準備以澶州一戰重挫宋朝軍隊的銳氣。

但是,在澶州的戰鬥還沒有正式打響,遼軍統帥蕭撻覽就被北宋名將張環設計射殺身亡,所有的不利條件都在逼迫着蕭太后不得不做出決定:“儘快結束戰爭,促成和談”。

澶淵之盟借王繼忠向宋真宗傳達和議信號

蕭太后作爲一個遼國成熟的政治家,在開始面對不利戰場形勢的時候,她是不可能直接派出使者主動向宋真宗提出議和的,一旦這樣的話,無疑就讓會自己落在下風,更加不利於與宋朝和談的成功。

如何向宋朝傳遞出議和的意圖,又能保證遼國不失去判桌上的主動權,蕭太后經過一番深思熟慮後,想到了自己身邊的宋朝降將王繼忠。

王繼忠是一個烈士子弟,深得宋真宗的信任,並將他提拔爲非常重要的禁軍將領。在一次宋遼之間的戰爭中,王繼忠被遼軍俘虜,成爲了契丹人那邊的一名臣子。王繼忠雖然是從宋朝投降到遼朝去的,但他一直都深受到遼宋雙方領導人的信任,讓他擔當中介人向宋朝傳遞和談的信息,是最合適不過的人選。

影視劇中的蕭太后

在蕭太后的授意下,通過王繼忠和宋真宗趙恆之間的一種特殊關係,王繼忠以臣子彙報軍情的口吻寫了一封信件給宋真宗,巧妙地傳達了遼國希望議和的信號:“遼朝內部高官貴族之間厭戰情緒很強,在這種形勢下,宋遼雙方誰也不會喫掉誰,和議是非常好的一個選擇。”宋真宗決心與遼議和

果然不出蕭太后的所料,王繼忠送去的這封“議和信”,很快就得到了宋真宗積極地回應。

宋真宗接到這封信件之後,迅速和朝廷大臣們進行了一番商討,最終認爲“跟遼朝議和還是可行的”。

當宰相寇準聽到了遼國和談的消息,焦急地在心裏思索着:“向來好戰的遼國主動言和,必定是形勢不利,遼軍一高唱和平,大宋就積極響應,這豈不是錯過了取勝的大好時機。”

寇準立即向宋真宗上了一道策論:“強烈反對與遼國議和,並提出作戰到底的主張”。

宋真宗像

寇準向宋真宗信誓旦旦地保證:“這是一次消滅遼軍的天賜良機,可以趁勢一舉收復幽雲十六州,保證邊疆的百年和平。如果與金國促成議和,苟且偷安,過不了幾十年,契丹人還會捲土重來。——出自《宋史》(已翻譯)”

楊延昭長期率領北宋軍隊在河北鎮守邊關,他看到這場戰爭中敵人孤軍深入,可以採取“關門打狗,斷其糧道,然後合圍並殲滅掉他們”的策略,這與寇準提出的主張不謀而合。

楊延陽向朝廷提交的報告,宋真宗甚至都沒有正眼看上一眼,就消失在了皇帝案前的一堆奏摺當中。而對於宰相寇準的的反對議和建議,宋真宗則還說出了幾句冠冕堂皇的託辭:“過幾十年後,肯定會有能對付遼軍的精兵強將,現在我不忍心讓百姓喫苦受累,就議和吧!——出自《宋史》(已翻譯)”

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宋真宗想要的是當下的和平,將來的事情就留給將來的人去解決。

幽雲十六州分佈寇準將宋真宗定的談判金額降爲三十萬

宋真宗趙恆決定派出談判代表曹利用與遼軍進行接觸,商討議和的具體事宜,並傳達出自己對於議和的積極回應。臨行前,宋真宗在行宮召見了曹利用,對他下達了指示:

領土問題不能讓步(關南十縣之地)。

如果遼國想要錢的話,是可以給他們的:“必不得已,雖百萬亦可”。

在傳達給曹利用的第二條指示中透露出了宋真宗對和談的迫切,但在寇準看來,“百萬錢財”這個數額實在是太多了。在曹利用出發之前,寇準將曹利用叫去,威脅他將宋真宗提出來的談判條件“百萬錢財”,降爲三十萬。

寇準雖然不想縱容和談,但又不得不同意宋真宗堅持議和的想法,只有給和談代表曹利用身上加上重重的砝碼,纔會讓他稍微感到一絲安心,但這樣的砝碼卻讓曹利用惴惴不安。

寇準像“澶淵之盟”順利簽訂

在忐忑不安的焦急等待中,宋真宗終於盼來了曹利用從遼軍軍營議和歸來的消息,此時宋真宗正在用膳,不便接見曹利用,但他心裏又急於想要知道談判的結果。

宋真宗的御膳在急迫且不安中匆忙結束,他立刻宣見曹利用。當宋真宗得知僅僅許給了遼國三十萬萬的錢財,巨大的落差讓他大喜過望,給曹利用提升了官職。

所謂的三十萬,無非就是10萬兩歲幣銀和20萬匹絹,這點小錢對於大宋王朝來說簡直就是九牛一毛,因協議簽署地澶州在北宋時期稱爲又澶淵郡,史稱“澶淵之盟”。

澶州

“澶淵之盟”以和平協議的方式結束了宋遼兩國之間的戰爭,而不是“以戰止戰”,具有十分重要的開創性意義。條約中規定:

“以白溝河爲兩國的國界,遼宋雙方撤兵,並且遼國歸還宋朝遂城、瀛州和莫州等地。

宋遼約定:兩國爲兄弟之國,遼聖宗年幼,稱宋真宗趙恆爲兄,大宋每年向遼國提供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雙方在邊境地區設置榷場,開展互市貿易。”

當拿到了這一紙“澶淵之盟”的條約書,宋真宗的內心欣喜若狂。在從澶州準備班師回朝之前,宋真宗親自賦寫了一首《北征迴鑾詩》,以紀念宋遼兩國盟約的簽訂,宋朝邊境上的老百姓可以和平地進行生產生活:

“銳旅懷忠節,羣胡竄北荒。

堅冰銷巨浪,輕吹集隹祥。

繼好安邊境,和同樂小康。”

影視劇中北宋軍隊“澶淵之盟”的影響對遼國的影響

宋朝用了極其微小的代價結束了宋遼兩國之間戰爭,而“澶淵之盟”的締結,也給遼國帶來長達百年的和平與繁榮。

公元1020年,遼朝聖宗皇帝在母親蕭太后的家族封地上建起了一座氣勢恢弘的皇家寺院,以此來紀念蕭太后的功績。

蕭太后力促和平條約的簽訂,不僅化解了一場遼宋兩敗俱傷的戰爭,而且還獲得了宋朝每年送來的30萬納貢的饋贈。對於遼國來說,這無疑是一個意料之外的最佳結局,也讓蕭太后在遼國的政治威信發揮了一個非常正面積極的作用。

影視劇中遼軍對宋朝的影響

如今,以北宋畫家張擇端筆下的《清明上河圖》爲藍本復原的開封清明上河園景區,再現了北宋都城汴京(開封)的繁榮景象。締結了“澶淵之盟”這份雙贏的條約之後,宋遼兩國之間持續了25年的戰爭結束,開始了長達120年的和平局面。

從公元1004年十二月簽訂的“澶淵之盟”條約,至公元1126年金國在漫天大雪中攻破了北宋的都城開封(史稱“靖康之恥”),就在這長達120年的和平當中,北宋王朝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物質和文明都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頂峯,而這些基礎也支撐起了北宋的文化和藝術的崛起。

在這期間,北宋王朝出現了大批的思想家、文學家和藝術家,如同文藝復興時期的意大利,在短時間內釋放出了一股強勁的文化能量,把儒家文化推向了一個新的歷史高峯。這不僅是一個最繁華的時代,也是一個富有思想活力的時代,著名歷史學家陳恪寅曾說過:“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時,後漸衰微。”

澶淵之盟示意圖“澶淵之盟”的意義

縱觀中國五千年來的歷史上,南北農耕民族和遊牧民族之間的矛盾,沒有任何一次是通過一紙和約來解決的。然而,宋遼兩國“澶淵之盟”協議的簽訂,卻換來了南北雙方民族長達120年的和平與安寧,開創了通過合約來解決南北民族矛盾的歷史先河。

“澶淵之盟”簽訂之後,宋朝邊境飽受北方的遊牧民族搶掠的居民,不必再爲他們的農作物豐收而感到恐慌,他們可以放心地收割田野裏的莊稼。在中國古代戰爭不斷的年代裏,這突如其來的和平,毫無疑問是十分奢侈的,就連宰相寇準都掩飾不住自己的成就感。

對於“澶淵之盟”的簽訂,在宰相寇準的眼裏看來,他一直認爲自己是擁有很大功勞的,而宋真宗對他也是非常尊重,是他堅定了宋真宗的信心,在與遼國談判的整個過程當中發揮了積極作用。

遼宋戰爭寫在最後

從此之後,寇準經常把朝廷的官員請到自己家裏,通宵達旦地喝酒暢飲,此時的他早已經不再是在評書中塑造的那個廉潔自律、不驕不躁的寇準,史料中留下的僅僅是一個得意忘形、爛醉如泥的寇準。

由於寇準極力排擠南方人而得罪了不少的朝廷官員,在君臣關係上,寇準也是仗着自己宰相的位置,時常左右君主的意見。根據史料《宋史》中記載:“契丹既和,朝廷無事,寇準頗矜其功,雖上亦以此待準極厚。”

從這幾句話中也透露出了寇準危機即將到來的蛛絲馬跡,皇上的優厚也僅僅只是表面現象,他的居功自傲,咄咄逼人,埋下的纔是真正最爲致命的隱患。

而“澶淵之盟”的簽訂,達到了寇準平生爲官功績的頂峯,但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他惡劇人生起點的開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