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炎是多種原因引起的腸道炎症性反應,各年齡段均可發病,輕者腹痛、腹瀉,重者可引起脫水和電解質紊亂,甚至威脅生命。腸炎在生活中十分常見,但多數人對它瞭解較少,或是存在誤解,耽誤疾病診治。

根據發病原因不同,腸炎可分爲感染性腸炎和非感染性腸炎。感染性腸炎根據病原菌不同,又包括細菌性腸炎、病毒性腸炎、真菌性腸炎、結核性腸炎等;非感染性腸炎又包括壞死性腸炎、放射性腸炎、缺血性腸炎、菌羣失調性腸炎等。下面重點講述感染性腸炎的防治,希望能爲讀者朋友答疑解惑。1.病毒性腸炎

是一組由多種病毒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起病急,可有噁心、嘔吐、腹痛、腹瀉、排水樣便或稀便、發熱及全身不適等症狀。本病病程短,病死率低。各種病毒所致胃腸炎的臨牀表現基本類似。其中輪狀病毒是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因,諾如病毒是成人和大齡兒童流行性病毒性胃腸炎的主要病因。

病毒性腸炎無特異治療,治療主要是飲食療法,糾正水、電解質紊亂及酸鹼平衡,及對症治療。2.細菌性腸炎

致病菌可分爲產腸毒素性和侵襲性兩大類——

前者如霍亂,發病機理是致病菌黏附而不侵入腸黏膜,在細菌生長繁殖過程中會分泌腸毒素,最終會引起分泌性腹瀉。臨牀表現爲腹瀉次數較多,爲大量水樣便,無膿血,一般無腹痛,無裏急後重感,常伴有嘔吐,容易發生脫水、電解質紊亂及酸中毒,全身中毒症狀較輕。

後者如細菌性痢疾,發病機理是致病菌黏附並侵入腸黏膜和黏膜下層,引起明顯的炎症。此類腸炎的基本臨牀表現是:全身毒血癥明顯,有高熱,重症患者可發生感染性休克;大便可呈黏液膿血便,便量少,便次多;腹痛明顯,呈陣發性絞痛。

細菌性腸炎最好根據細菌藥物敏感試驗結果選用抗菌藥。3.真菌性腸炎

主要由白色念珠菌寄生於腸黏膜引起炎症而致病。本病起病可急可緩,表現爲大便次數增加,爲黃色稀水便,泡沫多,有黏液,有發黴氣味,有的像豆腐渣樣,嚴重的可爲膿便或膿血便,可有低熱、嘔吐、腹脹及腹痛。真菌性腸炎的治療包括一般治療、液體療法、抗真菌治療。4.結核性腸炎

多由肺部結核病竈繼發感染所致。患者常感覺直腸部不適,便祕、腹瀉交替,隨病情進展症狀多以腹瀉爲主,糞便呈稀水樣,混有膿血、味臭。結核性腸炎需進行全身抗結核治療,並對症處理。

整體而言,腸炎的治療分爲病因治療(如感染性腸炎需要抗感染)和對症治療(如鎮痛、止瀉、補充電解質及補液治療)兩部分。經過規範的治療,大多數腸炎可完全治癒。

急性腸炎往往病程較短,預後較好,很少出現併發症。慢性腸炎尤其是病情反覆發作者,容易出現相關併發症,平時應定期行結腸鏡檢查。如果腸炎併發腸出血、腸穿孔、腸梗阻等併發症,在積極內科治療無效時,應手術治療。手術主要切除病變腸段,達到治療目的,術後複發率因腸炎類型不同而有不同。

患者日常要注意飲食衛生,避免交叉感染。急性發作期可進行流食或半流食,保證水分攝入充足,避免脫水;待病情好轉後,可逐漸恢復正常飲食。同時,忌食辛辣、刺激、油膩食物,並戒菸戒酒。傳染性腸炎患者應避免與家人共用餐具、衣物等。因急性感染性腸炎常有食用變質食物或者有疫區接觸史,因此,預防本病應注意飲食衛生、避免食用變質食物、加強手衛生。總之,腸炎可診可治,當出現腹痛、腹瀉、血便、發熱等,應及時就醫。

作者:四川省南充市高坪區人民醫院 明莉

文章選自《家庭醫藥·快樂養生》2020年11月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