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6月22日,前民國陸軍一級上將胡璉因病去世,在彌留之際,他曾留下一句“土木不及一粟”的遺言。那麼他口中的“土木”指什麼?“一粟”又是何意呢?國府中央軍在抗日戰爭後被分爲三大軍事集團,土木系(陳誠系)、胡宗南系、湯恩伯系,土木系因首腦陳誠爲蔣介石所寵信,歷任軍政要職。

我們先來看“土木”,“土木”指的是陳誠的嫡系部隊第十八軍和十一師,就是十一組合成“土”字,十八組成一個“木”字,土木也由此而來。陳誠在1929年被蔣介石任命爲十一師師長,因在中原大戰中有功,便被任命爲第十八軍軍長,由此陳誠開始了他“土木系”的培養,而胡璉就是在土木系成長起來的。抗日時期,胡璉任十一師師長,1943年,日軍發動鄂西會戰,妄圖殲滅國民黨政府據點重慶,胡璉的十一師奉命固守四川門戶石牌。面對來勢兇猛的日軍,胡璉以一個師兵力,抵抗住了十萬日均三天三夜的進攻,石牌保衛戰也被稱爲“東方斯大林格勒保衛戰”,陳誠土木系的名聲也越來越大。

到了1945年,日本法西斯投降,蔣介石卻不顧《雙十協定》的條約,迫切地發動了內戰,我黨迫不得已奮起反擊,統一軍隊番號爲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與國民黨軍隊作戰。1947年春,國民黨經歷了蘇北和魯南戰役的失敗後,蔣介石並不甘心,想憑藉雄厚的兵力準備在山東境內向解放軍發動一場更大規模的進攻。作爲蔣介石的心腹,陳誠自然要爲老校長分憂解難,於是他精心制定了一個所謂的“魯南會戰計劃”,意圖徹底打垮粟裕領導的華東野戰軍,爲蔣介石除去這一心腹大患,陳誠命令胡璉的十一師在魯南地區來回支援作戰,妄圖將解放軍圍困在中原地區。當時,華東野戰軍由粟裕指揮,採用邊打邊撤的方針,將軍隊轉移到山區,以保存實力,在轉移途中抓住機會,出其不意,在孟良崮殲滅國民黨精銳部隊74師,擊斃師長張靈甫。

到了1948年9月,國民黨軍隊組建師團編制,胡璉部隊被編入黃維的第12兵團,淮海戰役爆發後,黃維兵團被解放軍包圍在雙堆集地區。蔣介石電告胡璉詢問對策,胡璉表示願意與黃維兵團共患難。胡璉當時一直以爲華東野戰軍是陳毅指揮,還誇下海口說:“陳毅、劉元帥如果不親自坐鎮戰場,他們必敗無疑”。胡璉從雙方實力對比來看,並不認爲我軍能圍殲黃維兵團,可他卻沒有料到的是,粟裕一直在指揮華東野戰軍,直到黃百韜兵團被殲滅。黃維兵團突圍不成,這時胡璉開始害怕了。在我軍圍剿黃維兵團中,胡璉想到若不能逃脫出去就自殺,或許是胡璉還有一些運氣,他乘坐的戰車逃出了戰場,回到了南京,黃維兵團被殲滅,黃維被俘。在之後,蔣系勢力又經歷幾場敗仗,倉皇逃回臺灣。土木不及一粟中的“一粟”指的自然是粟裕,粟裕的戰場指揮才能在淮海戰役體現的淋漓盡致,就連偉人都說:“淮海戰役,粟裕同志立了第一功”。

在整個解放戰爭時期,陳誠的土木系將領大多都栽在了粟裕的手裏,這纔有了胡璉在彌留之際感嘆的“土木不及一粟”的遺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