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取士興起於隋朝,經過唐朝時期的完善,最終成爲了封建統治者選拔人才的主要方式。可以說相較於世官制、察舉制而言,是一種非常重要的社會進步。科舉制前後歷經一千二百多年,爲封建政治體系選拔了諸多優秀人才。

明朝是一個非常重視教育的封建王朝,這皆有賴於開國皇帝朱元璋的大力倡導。可以說除了宋朝時期的讀書人之外,明朝的讀書人幸福感也非常高。

因爲他們既不用交人頭稅,而且只要讀書就會有“俸祿”,包括糧食供給和學費補助等。這其實就爲明朝政府選拔人才,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契機。

第一、古代狀元乃人中龍鳳,才學見識皆一流

狀元是封建社會科舉考試中的殿試第一名,按照當時的說法科舉考試,分爲鄉試、會試以及殿試,第一名皆稱爲“元”。例如,鄉試第一稱解元、會試第一稱會元,而殿試第一則自然稱狀元。

明朝讀書人地位非常高,這就使得“學而優則仕”的思想根深蒂固。據史料記載,明朝一共舉行了90次科舉考試,一共選拔出了90位狀元郎,可以說各個都是人中才俊。

這一點從明朝狀元試卷真跡中略見一斑,有一位明朝狀元的殿試答卷,條理清晰、思路縝密、觀點明確。

最重要的是全文兩千多字,竟然沒有一處語病、錯別字,而且簡直就是一副工整大氣的書法作品,筆跡像是印刷出來的。

第二、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試卷,答題者爲趙秉忠

提及趙秉忠可能很多人都是一頭霧水,但是若要談起唯一保存下來的明朝狀元試卷,恐怕很多熱愛歷史的人都會讚歎不已。

因爲這份萬曆二十六年的狀元試卷,就是這位趙秉忠高中狀元時的真跡。目前,這份萬曆殿試試卷收藏於山東省青州市博物館。

公元1598年二十五歲的趙秉忠,告別青州府益都縣的家人,踏上了進京趕考之路。這位出身於官宦世家的青年學子,15歲補府學生、24歲中舉人,或許他並未想到能中狀元,但是殿試前三甲還是非常有信心的。

這一年萬曆皇帝開科取士,趙秉忠信心滿滿的參加了殿試,一舉考取第一甲第一名中了狀元。如今大家看到的這幅狀元殿試真跡,乃趙秉忠第13代孫趙煥彬先生,在1983年是捐獻給山東博物館的。作爲目前唯一的明代狀元試卷真跡,早已是國家一級文物了。

縱觀1200多年的封建科舉制歷史,歷朝歷代的文武狀元僅有770餘人,可以說能夠考中狀元的人皆爲鳳毛麟角。

而很多狀元的試卷早已沒入了歷史塵埃,唯有明代萬曆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的試卷,完好無缺的保存了下來。

拋卻它的歷史價值不講,單從工整、清晰、大氣的字體上來看,簡直就像印刷的藝術品一樣。這一點就足以證明古代狀元,不僅具有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而且他們還是偉大的書法家。第三、趙秉忠狀元試卷寫了什麼

能夠成爲明朝狀元絕非易事,尤其是能夠讓皇帝頷首稱是的更不多見。想必當年萬曆皇帝看到趙秉忠的試卷之後,也一定是眼前一亮,並被他的才學和論點所吸引,纔會欽點他爲當年的殿試狀元。

趙秉忠的狀元試卷“臣對”、“臣聞”兩大部分,可以說引經據典、思路新奇,同時,還對當時的現狀提出了個人觀點和建議,最爲重要的是他即位崇拜明太祖朱元璋。但是卻並沒有阿諛逢迎、溜鬚拍馬,只是客觀冷靜的闡述自己的崇拜之情。

題目很“套路”答得卻很優秀,當年的殿試題目爲:“問帝王之政和帝王之心”,這其實是封建社會科舉考試中的老套路。

看到試題之後趙秉忠寫道:“臣對:臣聞帝王之臨馭宇內也,必有經理之實政,而後可以約束人羣,錯綜萬機,有以致雍熙之治;必有倡率之實心,而後可以淬勵百工,振刷庶務,有以臻郅隆之理。”

既總結了歷史又結合了現實,最重要的是還展望了一下未來。並直截了當的寫出了治國安邦的方法,“天人合一,忠君愛國愛民,依法治國”。

這種直言敢諫的做法,讓萬曆皇帝甚爲欣喜,所以他成爲狀元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實際上趙秉忠之所以敢這樣做,原因就在於明朝文人、文官的地位,已經達到了限制皇權的地步。從朱元璋開始就提倡“民爲重、社稷次之、君爲輕”的思想,致使很多文臣以頂撞皇帝爲榮。

結 語

回過頭來再繼續聊一聊趙秉忠的狀元試卷,可以說這份試卷一定打動了萬曆皇帝。除了文采斐然、有理有據、論調新穎之外,可能還與卷面加分息息相關。

因爲這份狀元試卷不僅字體大氣、漂亮,最重要的是全文沒有出現塗抹的現象,所以讓現代人認爲這就是印刷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