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人們談論跑步時,往往是談一種生活方式!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曾經說過,“任何一把剃刀都自有其哲學。”這裏說的不是什麼工藝設計,而是一種生活哲學。大概意思就是,任何微不足道的舉動,只要日日堅持,就會從其中產生某種類似觀念、信仰的東西出來。

這種觀念,我們也不陌生,“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的古訓也從小學過。可一旦到日常生活中,人們又習慣退回到自己信奉的,那一套由應試教育培養出來的,臨時抱佛腳的突擊理論中。

如果說村上春樹談論跑步時,談論的是其中產生的某種觀念,那當我們在談論跑步時,大多是在談論何種名次和成績。通過某方面的努力,獲得某種規格的獎賞,是當前社會上最主流的因果關係。認真學習是爲了能考出好分數,努力工作是爲了賺更多薪水,同樣的邏輯,跑步是爲了拿到某種獎勵,或許是主辦方的獎金、或許是單位的獎品,一切的行爲最後都到獲取物質而停止。不論這種獎賞是來自個人,還是其他組織,許多人對於物質獎勵的追求永遠大於精神上的自我滿足。可當這兩者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時,人就很容易迷失自己,看不清腳下的路,摔倒、受傷,甚至產生更嚴重的後果。

這並不是讓人們放棄對物質的追求,不現實也不可能。其實,在毛姆的哲學中,人們行爲的目的性比獲取物質更要深入,並且這與獲取物質並不衝突,得到物質回報只是這條路上的一站,而非終點,這種生活狀態的延續,隨着生命消長。

類似“生存的意義”這種人生命題不是所有人都能想清楚,甚至,也只有極少部分人能有所領悟。這些問題之所以“終極”,就是因爲它是一種陪伴式的存在,而並非真的尋求一個固定答案。它隨着每個生命的獨特個性開花結果,又根據歲月變遷進化昇華。只要往前思考一步,人們就會發現沒必要被物質故步自封,整個世界的色彩本可以更鮮豔,生活的另一種可能也就會隨處可見。

在那本《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中,村上春樹寫到,“每每有人問我:跑步時,你思考什麼?提這種問題的人,大體都沒有長期跑步的經歷。遇到這樣的提問,我便陷入深深的思考:我在跑步時,究竟思量了什麼?老老實實說,在跑步時思考過什麼,我壓根兒想不起來。”

《阿甘正傳》中,湯姆漢克斯飾演的阿甘,有一句來自他媽媽的名言,“生活就像一盒巧克力,你永遠不知道下一顆是什麼味道。”他一路跑來,跑出了一個美國現代史,也印證了屬於他自己的人生哲學。阿甘不停地跑,就像生命在不停地前進,跑步只是它的一種載體。

所以說,當我們談論跑步時,其實談論的是人們的一種生活方式和某種類似觀念的存在,它可以讓人更好地應對生活,更願意去思考自己想要、需要和追逐的究竟是什麼。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