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会听到一个太监掐着嗓子喊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这个场景想必在很多人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们如果仔细的研究一下历史的话,其实我们会发现,其实这个场景是有不少的错误的。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是起源于什么时候,应该怎么读,为什么要这么读,又适用于什么时候。

我们在各种古装电视剧当中都听说过这句话,无论是唐宋元明清哪个朝代历史为背景的电视剧。实际上【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叫法是起源于明朝朱元璋时期。根据明代余继登编著《典故纪闻》记载,因为在元朝时期圣旨上都写【

上天眷命

】,朱元璋感觉太过谦卑了,于是改成了【奉天承运】,意思是所做所说都是奉天的意思做的,非敢自专也。

而此外还有另一个说法,是出自明朝万历时期沈德符所写的《万历野获编》,据说是因为明太祖朱元璋曾经说过,皇帝所拿的大圭要刻“奉天法祖”几个字。所以皇帝也被称作“奉天承运皇帝”,而旨上也要加上“奉天承运”。

也有一些人说【奉天承运皇帝】这个说法其实起源于更早。在创作于北宋的记载唐朝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唐会要》的卷十九当中有这样的一段记载:【今睿宗元宗。既已祧去。又文敬等七太子。其中亦有追赠奉天承运皇帝之号。皆已停废。】“奉天承运皇帝”这四个字其实是唐朝太子去世之后别人给追封的尊号。其实这个说法大概也是有误的。

光绪二十五年广雅书局重刊《唐会要》影印

因为这段话大致上是以讹传讹,在《唐会要》当中,这句话正确的是【其中亦有追赠奉天承天皇帝之号。皆已停废。】,是【奉天承天皇帝】而非【奉天承运皇帝】。而且“奉天承天”并非是一个名号,而是“奉天、承天”两个皇帝的名号。《旧唐书·靖德太子[李]琮传》记载,天宝十一年靖德太子去世,他被追封为奉天皇帝。《旧唐书·承天皇帝[李]倓传》记载唐肃宗第三子李倓被诬陷,后被唐肃宗赐死,平反后追封为齐王,追谥曰承天皇帝。联系上下文,《唐会要》当中所说的应该就是这两位皇帝了。

而【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正确读法应该是【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断句应该断在奉天承运皇帝后面,就像上面在《万历野获编》所写的,皇帝被称作是“奉天承运皇帝”。那么为什么在很多的影视剧当中都会出现【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错误呢?

因为在出土的圣旨当中,奉天承运与皇帝诏曰的确是分为了列段写的,但是这么写得目的不是为了断句。而是因为在古代,皇帝与天是平等的,所以皇帝的名字要换行顶格写和天同排。于是,在圣旨上,“奉”字占第一列,“天承运”占第二列,“皇帝诏曰”占第三列。而在很多人看来的话,这个就变成了断句了,于是出现了【奉天承运,皇帝诏曰】的错误。

而到了清朝时期,清承明制,也将这套继承了下来,同时,清朝为了表达自己入关一统中原,是天命所归,也是奉天承运的,于是将满族的发祥地盛京(意为大清兴起之地的都城,也就是今天的沈阳)的名字改成了奉天。

此外呢,虽然我们一直以来看电视剧,都只听说过【诏曰】,实际上圣旨并不仅仅用【诏曰】。“诏”起源于很久以前,在周朝时期,君臣都可以用诏,而到了秦始皇时期,一统六国,号始皇帝,自称为朕,改命为制,令为诏,从此诏就成为了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而根据不同的场合,他的措辞也会有所变化,一般来说会有【诏曰】、【制曰】、【敕曰】这三种不同的说法。那么这三种说辞分别适用于哪些场合呢?

一般来说“诏曰”是在有重大的事情需要诏告天下,让皇帝的臣民们都知道的时候才会用的。而在很多电视剧里,皇帝无论写个什么都会用“诏曰”,这就有点让人无语了,发生点啥鸡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诏告天下吗?而“制曰”一直是指皇帝表达皇恩、宣示百官时使用的,说的一般是好事,而且只对百官使用,平头百姓是没有资格听到这个的。“敕曰”则是在皇帝给臣子加官晋爵的时候用的,有告诫臣子戒骄戒躁的意思在里面。

还有就是我们印象当中,在颁布圣旨的时候,都是一个太监掐着嗓子宣布的,这个其实也有很大的问题。因为在朱元璋时期,就禁止太监识字,因为历史上太监祸国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在朱元璋时期,太监根本不识字,也就无法宣读圣旨了。虽然这个规定在朱棣时期就被废除了,但是即便如此,历史上太监宣读圣旨的情况也极其少见。因为圣旨的起草到审批再到宣读都没有太监的参与,而是由翰林院的“翰林承旨处”负责,将皇帝的意思起草为文字,再给皇帝审批,通过后会有专门的“钦差大臣”去宣读。而太监一般来说只能够宣读一些皇帝的口谕而已。

关注我,让我们一起学习,了解有趣的文化。

图:互联网

文:悠然布衣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