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在看古裝電視劇的時候,經常會聽到一個太監掐着嗓子喊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這個場景想必在很多人腦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我們如果仔細的研究一下歷史的話,其實我們會發現,其實這個場景是有不少的錯誤的。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這個【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是起源於什麼時候,應該怎麼讀,爲什麼要這麼讀,又適用於什麼時候。

我們在各種古裝電視劇當中都聽說過這句話,無論是唐宋元明清哪個朝代歷史爲背景的電視劇。實際上【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叫法是起源於明朝朱元璋時期。根據明代餘繼登編著《典故紀聞》記載,因爲在元朝時期聖旨上都寫【

上天眷命

】,朱元璋感覺太過謙卑了,於是改成了【奉天承運】,意思是所做所說都是奉天的意思做的,非敢自專也。

而此外還有另一個說法,是出自明朝萬曆時期沈德符所寫的《萬曆野獲編》,據說是因爲明太祖朱元璋曾經說過,皇帝所拿的大圭要刻“奉天法祖”幾個字。所以皇帝也被稱作“奉天承運皇帝”,而旨上也要加上“奉天承運”。

也有一些人說【奉天承運皇帝】這個說法其實起源於更早。在創作於北宋的記載唐朝各項典章制度沿革變遷的史書,《唐會要》的卷十九當中有這樣的一段記載:【今睿宗元宗。既已祧去。又文敬等七太子。其中亦有追贈奉天承運皇帝之號。皆已停廢。】“奉天承運皇帝”這四個字其實是唐朝太子去世之後別人給追封的尊號。其實這個說法大概也是有誤的。

光緒二十五年廣雅書局重刊《唐會要》影印

因爲這段話大致上是以訛傳訛,在《唐會要》當中,這句話正確的是【其中亦有追贈奉天承天皇帝之號。皆已停廢。】,是【奉天承天皇帝】而非【奉天承運皇帝】。而且“奉天承天”並非是一個名號,而是“奉天、承天”兩個皇帝的名號。《舊唐書·靖德太子[李]琮傳》記載,天寶十一年靖德太子去世,他被追封爲奉天皇帝。《舊唐書·承天皇帝[李]倓傳》記載唐肅宗第三子李倓被誣陷,後被唐肅宗賜死,平反後追封爲齊王,追諡曰承天皇帝。聯繫上下文,《唐會要》當中所說的應該就是這兩位皇帝了。

而【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正確讀法應該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斷句應該斷在奉天承運皇帝后面,就像上面在《萬曆野獲編》所寫的,皇帝被稱作是“奉天承運皇帝”。那麼爲什麼在很多的影視劇當中都會出現【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錯誤呢?

因爲在出土的聖旨當中,奉天承運與皇帝詔曰的確是分爲了列段寫的,但是這麼寫得目的不是爲了斷句。而是因爲在古代,皇帝與天是平等的,所以皇帝的名字要換行頂格寫和天同排。於是,在聖旨上,“奉”字佔第一列,“天承運”佔第二列,“皇帝詔曰”佔第三列。而在很多人看來的話,這個就變成了斷句了,於是出現了【奉天承運,皇帝詔曰】的錯誤。

而到了清朝時期,清承明制,也將這套繼承了下來,同時,清朝爲了表達自己入關一統中原,是天命所歸,也是奉天承運的,於是將滿族的發祥地盛京(意爲大清興起之地的都城,也就是今天的瀋陽)的名字改成了奉天。

此外呢,雖然我們一直以來看電視劇,都只聽說過【詔曰】,實際上聖旨並不僅僅用【詔曰】。“詔”起源於很久以前,在周朝時期,君臣都可以用詔,而到了秦始皇時期,一統六國,號始皇帝,自稱爲朕,改命爲制,令爲詔,從此詔就成爲了是皇帝佈告天下臣民的文書。而根據不同的場合,他的措辭也會有所變化,一般來說會有【詔曰】、【制曰】、【敕曰】這三種不同的說法。那麼這三種說辭分別適用於哪些場合呢?

一般來說“詔曰”是在有重大的事情需要詔告天下,讓皇帝的臣民們都知道的時候纔會用的。而在很多電視劇裏,皇帝無論寫個什麼都會用“詔曰”,這就有點讓人無語了,發生點啥雞毛蒜皮的小事都要詔告天下嗎?而“制曰”一直是指皇帝表達皇恩、宣示百官時使用的,說的一般是好事,而且只對百官使用,平頭百姓是沒有資格聽到這個的。“敕曰”則是在皇帝給臣子加官晉爵的時候用的,有告誡臣子戒驕戒躁的意思在裏面。

還有就是我們印象當中,在頒佈聖旨的時候,都是一個太監掐着嗓子宣佈的,這個其實也有很大的問題。因爲在朱元璋時期,就禁止太監識字,因爲歷史上太監禍國的例子太多了,所以在朱元璋時期,太監根本不識字,也就無法宣讀聖旨了。雖然這個規定在朱棣時期就被廢除了,但是即便如此,歷史上太監宣讀聖旨的情況也極其少見。因爲聖旨的起草到審批再到宣讀都沒有太監的參與,而是由翰林院的“翰林承旨處”負責,將皇帝的意思起草爲文字,再給皇帝審批,通過後會有專門的“欽差大臣”去宣讀。而太監一般來說只能夠宣讀一些皇帝的口諭而已。

關注我,讓我們一起學習,瞭解有趣的文化。

圖:互聯網

文:悠然布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