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清朝時期,書生參加科舉考試,是一件最重要的人生大事。十年寒窗無人問,一朝成名天下知。可是在考試的時候,考生可能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問題,一塊寫有“鐵石相通”的木牌,就是考生們出恭時,所用的寶貝,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讓我爲您揭祕: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科舉制度發展到清代,已經十分完善和成熟,書生要博取功名,須經過三個階段的考試,即生員(秀才)、舉人和進士,想要考上生員,就要經歷縣試、府試、院試三層選拔,考上舉人則是指通過鄉試的考覈,最後,如果還想要得到進士或是更高的頭銜,還有會試、複試和殿試等着你。層層篩選的過程中,留下的自然都是胸懷韜略,又有自己獨特看法的高等人才,所以科舉制度雖然存在不少弊病,但依舊是古代選拔人才最好的途徑。

在參加科舉考試時,作爲一個考生,最重要的還不是答出多少問題,而是一定要遵循考場的紀律,如果在考場中作弊被抓,那可就不是取消成績這麼簡單的事情了,《大清律例》中明文規定:“如果發現考生作弊,第一步取消成績,以後都別想再考試,然後先杖一百,再戴枷三個月示衆,最後還要發往邊疆充軍。”

就算考生不作弊,想要完整地結束科舉考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爲這是一件腦力和體力的雙重考驗,暫且不說考試的題目千奇百怪,考試的時長,就不是誰都能堅持的下來的,秋闈(鄉試)共三場大試,一場爲三個晝夜的考試,這麼漫長的開始,堪稱是人體極限的挑戰,所以每次考試過程中,都會有崩潰到大喊大叫的人。

可是“人有三急”,在考試期間,上廁所這種需求該怎麼解決呢?據古籍記載,在元朝之前,考生需要自己準備便溺桶,放在自己的隔間中,也就是說一旦考試,就不允許學生走出隔間,到了明清兩代,隨着考試時長的加長,逐漸出現了一種木牌,上寫道:“鐵石相通”大字,此外還有四個小字“出恭入敬”。想要去上衛生間的考生,一定要領證纔行。

出恭即上廁所的文言說法,所以出恭入敬的意思很好理解,就是在說去上廁所往返路上一定要保持安靜,禁止大聲喧譁。那麼“鐵石相通”究竟是啥意思呢?在古文化研究專家那裏,看法分爲了三大類,第一種看法認爲:這是皇帝御賜的字,在擔任“如廁令牌”身份的同時,也在勸導監考人員,儘管監考需要鐵石心腸,不可心慈手軟,但是也要注意要人性化一點,在“上廁所”這種事情上需要網開一面。

第二種看法則比較現實,他們認爲,這四個字根本就不是什麼皇帝親賜的詞語,而是監考部門自制的“如廁許可證”,它當然不是誰都能配發一個,因爲鐵的紀律標明瞭:“考生考試期間不允許上廁所”。但爲了避免出現尷尬的現象,監考部還是特意製作了這個木牌,特殊情況下,給予相關考生一定的通融,不過也許上過廁所之後的考生,成績就不好說了,畢竟不管怎麼說,這也是違反了紀律要求的做法。

第三種觀點認爲,這就是隨便刻上去的四字詞語,也許不同地區的字樣都不一樣,根本沒有任何特殊意義,畢竟上面“出恭入敬”四個小字樣,早已說明了這塊木牌的作用,所以這四個字只起到裝飾作用。沒有任何其他實際的意義。

這四個字究竟是什麼意思,又是出自哪裏?目前依舊是一個未解之謎,雖然只是一個小木牌上的四個字,但卻可以展示出古代科舉考試的殘酷性,書生要博取功名,不僅需要經歷幾天幾夜的考試,還要忍受身體帶來的痛苦,真是太不容易了,爲了更全面地瞭解古代科舉的場景,我們還是希望古文化研究專家們,可以早日探明這四個字的出處,給我們最真實的解答。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晉小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