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常德11月27日電 題:湖南桃源:扶貧“小車間”托起“穩穩的幸福”

記者 鄧霞

寬敞明亮的扶貧車間裏,何豔平埋頭忙碌在生產線上,熟練地將一絲絲銅線“繞指柔”成高頻精密電感器的一部分。

何豔平現居住的昌和新村,是湖南常德桃源縣楊溪橋鎮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因小孩在當地讀小學,她一直留守家中沒有外出務工,養家的重擔都壓在丈夫身上。今年受疫情影響,丈夫一度無法外出務工,家中一下就斷了經濟來源。

宜居宜業的楊溪橋鎮昌和新村。桃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給安置點配套“扶貧車間”的消息讓何豔平看到在家門口就業的希望。今年7月,昌和扶貧車間投入試產,她和幾個姐妹通過集中培訓後正式上崗。既有了穩定收入又能與家人共同生活,讓何豔平感到特別滿足,“感覺自己也撐起了家裏的半邊天”。

地處湘西北的桃源縣戶籍人口98.8萬人,共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9317戶56950人,貧困人口比例高,就業扶貧壓力大。近年來,該縣深入挖掘“扶貧車間”潛力,走出了一條以就近就業爲原則、特色產業爲支撐、扶貧車間爲載體的脫貧新路子。截至目前,桃源縣共建成扶貧車間42間,吸納就業近2000人,其中貧困勞動力500餘人,人均月工資2000元以上。

桃源縣西安鎮建檔立卡貧困戶李春虎常年患有腰椎間盤突出,幹不了重活也不能久坐,很難找到合適的工作。幾個月前,李春虎成爲西安鎮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點扶貧車間的工人。車間主要生產電子元件,活不累,且按件計工資,他幹得頗爲得心應手。“我第一個月工資有1300多元,現在每月有2000多,已成功脫貧了。”李春虎說,自己再努力點,不久的將來生活肯定能達到小康水平。

桃源縣西安鎮扶貧車間主要生產電子元件。桃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記者瞭解到,爲打造家門口的就業平臺,桃源縣將42個扶貧車間分別建在5個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24個貧困村和9個100人以上的非貧困村,且集中在勞動密集型、計件或計時式產業上,技能門檻較低、工人上手快、就業時間靈活,可讓貧困羣衆掙錢顧家兩不誤。

除勞動密集型“廠房式”扶貧車間,桃源縣還建設有“合作社式”扶貧車間和“居家式”扶貧車間,讓農民變股東、民房變廠房。

桃源縣理公港鎮楊公橋村的富裕合作社,2019年起通過“養殖基地+土地流轉+貧困戶入股+基地務工”的模式發展中蜂養殖產業,全村312戶貧困戶實現分紅全覆蓋,5名參加養蜂投勞的貧困戶實現穩定增收。

爲充分利用農業大縣、林業大縣、人口大縣的資源稟賦和特色優勢,桃源縣堅持“宜工則工、宜養則養、宜種則種、宜遊則遊”原則,着力打造一村一品,讓符合條件的鄉村合作社提質轉型爲扶貧車間,已形成芭茅洲紅薯粉、菊之味富硒皇菊、富裕系列農產品、唐氏胡蜂等多個推得出、叫得響的扶貧車間品牌產品。

此外,桃源縣還有8家“居家式”扶貧車間。該縣茶庵鋪鎮茶庵鋪村創業者舒代斌在家創辦的電子元件加工扶貧車間,就有固定就業人員31名,其中本村貧困勞動力5名。員工不僅可以在廠加工,還可以將半成品帶回家生產,每人每月工資超過1800元。

爲“引鳳築巢”,桃源縣加強政策扶持引導,推出優惠減負“大禮包”,減輕企業經濟負擔和創業成本,把車間“引進來”;加大獎補力度,落實人、財、物投入,把車間“扶上馬”;成立28支就業扶貧小分隊,對所有扶貧車間實行“一廠一策”常態化幫扶,把車間“送一程”。桃源縣今年劃撥專項建設資金500萬元,促成西安、理公港、熱市等鄉鎮易地搬遷集中安置點6個扶貧車間順利建成。

在西安鎮集鎮安置小區,食用菌大棚爲搬遷戶提供了就業崗位。桃源縣委宣傳部供圖

桃源縣還緊盯扶貧車間建設發展各個環節,嚴把准入關、暢通退出關。近年來因證照不全、崗位不足、經營不善等原因被駁回申請的企業有近30家;今年以來已按程序對2家吸納就業人口不足5人的扶貧車間實施退出。爲幫助扶貧車間高效運營,該縣還採取“保姆式”全過程跟蹤服務,每年舉辦“春風行動”等暖企惠民招聘會,確保用工有“人”;以集中培訓與訂單培訓相結合方式,提升貧困勞動力技能水平,確保生產有“技”;幫助扶貧車間入駐電商平臺、協調產品在縣內超市上架、直播帶貨等,確保銷售有“路”。

桃源縣現有的42家扶貧車間產業已涵蓋加工業、養殖業、旅遊業等多個行業,覆蓋面大、帶動力強,不僅解決了大批貧困勞動力就業問題,還有效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爲鄉村振興奠定了產業基礎。大量的本土人才也被吸引返鄉創業,全縣現有8家由返鄉人員建立的扶貧車間,並有不少返鄉人員在扶貧車間擔任管理和技術骨幹,爲鄉村振興提供了人才支撐。(完)

【編輯:房家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