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享用美食、大飽口福後,常會打幾個“飽嗝”——來自上腹部及胸中的“氣團”湧上咽喉,從口中排出,發出長而緩的聲響——這種表現被稱之爲噯氣。

噯氣是正常的生理現象,是我們人體消除消化道內多餘氣體的有效方式之一。

健康的成年人每天胃腸道瀦留約100-150 ml氣體,主要有兩個來源:一是進食過程中,難免會有一些氣體隨食物和飲料進入消化道。二是消化過程中,消化酶及細菌分解食物產氣。唾液、黏液、膽汁、胰液等消化道液中含有的碳酸氫鹽和胃內的鹽酸發生反應,也就是氫離子(H+)和碳酸氫根離子(HCO3-)反應,會產生二氧化碳(CO2);豆類、奶製品和高澱粉食品產生的低聚糖等物質,不能被完全消化,它們被胃腸內細菌分解也會產生二氧化碳(CO2)。這些位於上消化道的氣體,由口腔排出爲噯氣;經下消化道由肛門排出,則爲矢氣,還有一部分氣體會被腸壁吸收。

不同於成年人,兒童由於食管彈力組織、肌層尚不發達,食管下段括約肌發育不成熟,控制能力差,加之整體的消化能力偏弱,進食後更容易出現噯氣。

孩子們喫飽、喝汽水之後可愛的打嗝,包括更小時候偶爾的“奶嗝”,這些生理性的噯氣都是正常的。所以看到小嬰兒打“奶嗝”、或者偶爾吐奶,都沒必要特別緊張,這種情況會隨着孩子的生長自行痊癒。

值得注意的是病理性噯氣,或者叫“過度噯氣”。但如果是經常性的一邊喫飯一邊打嗝,就屬於過度噯氣了。都沒辦法好好喫飯了,到底是怎麼回事呢?

從功能醫學方面講,過度噯氣分爲兩種情況:吞氣和非吞氣——區別的標準就是這個“氣”是外面來的,還是身體自己產生的。“吞氣”大家很容易理解,我們在用餐、飲水,或者緊張的時候吞口水,都會吞進一些空氣。而非吞氣的來源就比較複雜了,他們大多是細菌們在腸道里過度發酵我們攝入的食物產生的。大家都知道我們做的飯放在外面,天熱的時候幾天就壞了,還發出難聞的氣味。食物變質的過程就是細菌分解食物的過程,這個過程會產出氣體,這氣體也是臭味的來源。前面章節我們講過,我們的腸道里也有豐富的菌羣,這種情況在我們體內也經常發生。

但是在正常情況下,我們喫進去的食物經過消化和分解,有用的營養物質被身體吸收,沒有用的食物殘渣經由肛門排出體外,一般情況下要花上10~12個小時。沒有給細菌們過度發酵的時間,也不會產生過多的氣體。

那麼問題就明顯了,當孩子出現過度噯氣,很可能是消化系統出了問題,干擾了我們正常的消化吸收運行,才讓食物過長的滯留在腸胃裏。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小肚子哪裏出了問題,會讓噯氣的情況加重呢?

●腸道菌羣失衡/小腸菌羣過度生長

食物在空氣中也會腐敗或發酵,這是由於外界的細菌或真菌的催化。當食物在人體內滯留的時候,腸道菌羣對食物也會產生這種類似“發酵”的反應。當腸道菌羣生態失衡,就會造成更多的“發酵”反應,而不是正常的生物消化反應,進而產生過量的氣。我在臨牀中還遇到一種情況叫做小腸菌羣過度生長,有這種情況的孩子,噯氣的現象就比較嚴重。

●消化酶不足

體內消化酶不足的情況下會導致正常的食物分解和吸收的反應過慢,從而使食物被“發酵”而不是分解。

●胃酸不足

胃酸也是一種消化酶,但它在噯氣的產生中還有另一種作用。腸道產生的氣可能會向上溢出到胃,從胃裏再上行到咽部經嘴排出。胃酸過低會導致食物不能在胃中處於強酸狀態,而“發酵”偏偏是不能在強酸性環境下發生的。一些胃部細菌會導致胃酸過低(比如幽門螺旋桿菌),這些細菌導致的胃感染會造成噯氣。

●胃腸動力不足

腸胃蠕動太慢導致積食,食物過久停留在腸胃某一個位置,最終導致“發酵”產氣。

噯氣就跟咳嗽一樣,它本身不是病症,而是一種病症的表現。緩解吞氣型噯氣,可以從這些方面入手:

◆喫飯細嚼慢嚥,減少胃的負擔;

◆避免室外走路喫東西,改掉喫講話的壞習慣;

◆減少含氣的飲料攝入;

◆精神壓力過大也會導致噯氣,平時可以聽輕音樂,打太極,瑜伽來緩解壓力。

對於非吞氣導致的噯氣,首先我們可以補充胃消化酶,幫助食物在胃內充分的消化,這在國外是非常普遍的做法,常用的消化酶有澱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其次,胃酸比較低的孩子,平時可以多喫呈酸性的食物,例如檸檬、醋等等;胃酸嚴重不足的,就需要調理胃酸了。第三,補充益生菌,維持菌羣平衡,幫助胃腸道消化分解食物。

常用消化酶

最後再分享一個排氣的小方法:膝蓋提到胸口,雙手抱住膝蓋,直到排出氣體,這樣可以擠壓胃部使氣體從上排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