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橋”是滄州以南的景州屬縣裏的一個雜技之鄉和武術之鄉,也在京杭大運河邊,在東光縣南。吳橋縣西漢時始有縣級行政區劃設置,稱安縣,取安定之義,東漢撤銷。

#用古老的運河講述新時代的故事# #古運回望圖# #吳橋# 

圖爲《古運回望圖》—— 創作採風圖片

上圖畫卷上有一所三合瓦房前的空場,一羣男女老少圍成半圈,齊齊地仰面朝天,目光集中在空中。一童子單足蹬一根高竿頂上表演各種動作,下面一壯漢頭頂大竿,兩臂平伸左右,兩腿叉立,正在進行頂竿雜技表演。雜技班演員在一旁助威,似傳來一片喝彩聲。

圖爲《古運回望圖》—— 創作採風圖片

|歷史演變進程

魏鹹熙二年(265年),相國、晉王司馬炎篡奪三國魏政權,稱帝建晉。西晉咸寧六年(280年)大將、益州刺史王潛受命進兵東吳,順流而下,直取吳都建業(今江蘇南京),吳帝孫皓投降,吳亡,全國統一,在原安縣舊址上設置東安陵縣。

圖爲《古運回望圖》—— 創作採風圖片

西晉永平元年(291年)至西晉光熙元年(306年),朝中發生“八王之亂”,全國陷入分裂混戰局面,繼而進入“五胡亂華”的十六國時期。北魏皇始二年(397年),道武帝拓跋硅指揮兵馬攻破後燕都城中山(今河北定縣)統一黃河以北地區,改東安陵縣爲安陵縣,去掉一個“東”字,取河畔安寧之義。

圖爲《古運回望圖》—— 創作採風圖片

北周靜帝宇文闡大定元年(581年),將皇位禪讓給丞相、隋王楊堅,楊堅稱帝建隋,將安陵縣併入附近的東光縣。唐貞觀元年(627年),河北隋末農民起義軍被唐兵鎮壓後,唐朝覆在安陵縣故址處設置此縣。唐末黃巾軍大起義,使唐朝風雨飄搖,終在唐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溫代唐稱帝,史稱“後梁”,五代十國時期開始。後周顯德七年(960年),掌握軍政大權的趙匡胤發動陳橋驛兵變,稱帝建宋。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年),宋朝攻滅北漢,長江、黃河流域統一,將安陵縣併入將陵縣(今山東德州)。

圖爲《古運回望圖》分段畫卷 —— 吳橋篇鑑賞

金朝佔據淮河以北區域後,以此處爲御河漕運要道,宋朝把將陵縣內的吳橋鎮及其附近的區域分出,另設一縣級機構稱吳橋縣,延至明朝尚稱此名。吳橋在河北與山東交界處,之所以成爲武術、雜技之鄉,應該與燕趙大地尚武之風相關,是北宋末年的宋江起義、金朝末年的紅襖軍起義、元末的紅巾軍起義等大型農民起義軍活動中心區域(今河北、山東一帶)。

圖爲《古運回望圖》—— 創作採風圖片

圖爲《京門九衢圖》分段畫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