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國嬴政統一中原成爲始皇帝,至清王朝滅亡,在這兩千多年裏,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了四百多位皇帝(其中包括少數民族建立政權的君王,和太平天國洪秀全父子),他們遍佈全國各個省份和地區,唯獨沒有一個是山東省人。

這種奇怪的現象,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要揭開這個謎底,我們首先來看一看皇帝是怎樣出現的。

上圖_ 古代中國曆代皇帝 (部分)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坐上皇帝寶座面南稱君的,無非是在這兩種情況下:

一是聚衆造反改朝換代,或武力推翻前朝,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

二是承襲或逼宮繼位,像隋煬帝楊廣、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清聖祖康熙帝(包括宮廷政變、篡位和禪讓)等。

利用其他手段當上皇帝的也有,但爲數不多。

瞭解了皇帝是怎樣上位之後,我們再通過對山東的地理,文化、經濟等狀況的分析,就可以知道歷史上這個省爲什麼沒有出現皇帝了。

上圖_ 清朝山東全圖

一,由山東的地理環境所決定

山東地處中國的東部,兩面環海,是中國的沿海大省。由於山東的海岸線較長,所以漁、鹽、養殖等海洋事業興旺發達。山東除了中部有泰山之外,其他都是平原和丘陵地區,可耕種面積大大的超過其他省份。又因我們的母親河從這裏入海,從而形成了大面積的溼地,給種植業提供了有利條件。

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使山東地區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災害罕見,連年豐收,自古以來就是魚米之鄉,成爲全國首屈一指的富庶之地。自然條件的優越,不僅給人民帶來了富裕的生活,還造就了淳厚的民風。在這種環境下,人民能夠安居樂業,繁衍生息,過着太平日子,哪裏還想造反?

上圖_ 黃河流域地圖

還有,山東除黃河以外沒有大江大河,更沒有高山大嶺,關隘峽口,可以說是無險可守。再就是,山東靠近京畿地區,造反成功的可能性極小。可見,沒有造反哪能出皇帝吶?

有人問,唐朝農民起義的“沖天大將軍”黃巢不是山東人嗎?不錯,史載:“巢,故魯冤句人也。”他是山東曹州冤句(今山東菏澤)的。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聲勢浩大,風起雲湧,席捲了大半個中國,很快佔領了唐朝都城長安,他自稱“皇帝”,建立“大齊”政權。但是,黃巢沒有推翻唐王朝,反被唐軍消滅。黃巢的稱帝只是暫時或勉強的,這個皇帝沒有被歷史所承認。

除了唐朝的黃巢起義外,在其他朝代中,山東還出現過一些農民起義,比如西漢末的赤眉軍起義,隋末的王薄起義等,但都沒有成爲氣候。既然造反沒有成功,自然也就沒有皇帝的誕生了。

上圖_ 黃巢(820年-884年),曹州冤句人

二,由山東的濃厚文化氛圍所造成

山東以盛產聖人而著稱,先後有孔子、孟子、孫武子、王祥等文武聖人在這裏出生,是儒家文化的發祥之地。由於儒家文化講求“仁、義、禮、智、信”,推崇君臣、父子各守其道的思想,這些所謂正統的理念,在秦漢之後逐步深入人心,造就了一大批士人學子。他們認爲造反是大逆不道的事,不奢求去統治別人,只想國家平平安安,家庭和和睦睦。又由於山東人比較豪爽,恪守信義,願意過穩定平和的日子,哪有心思去造反。這樣,山東的農民起義較其他省份就少的多,所以出現皇帝的幾率也就低了。

當然,除黃巢之外,山東還出現過規模比較大的農民起義。比如北宋時期的梁山宋江起義,也是鬧得轟轟烈烈,聲勢浩大,使宋王朝如臨大敵,惶惶不可終日。但是宋江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提出了“反貪官,不反皇帝”的口號,雖然打着“替天行道”的大旗,後來還是被招安了,淪爲朝廷鎮壓農民起義的鷹犬,最終被鴆殺,成爲歷史悲劇。

上圖_ 央視《水滸傳》宋江背後“替天行道”的大旗

三,山東沒有出現皇帝的另外幾種說法

古代帝王是最講求風水的,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在皇帝登基、遷都、建造陵墓等重大事情時,都要讓高人看風水找龍脈,求得江山永固,傳世萬代。

二千多年來,山東爲什麼沒有出現一個皇帝?相傳是“龍脈”被人弄斷了。

一說,由於姜子牙在協助周武王滅掉殷商,建立周朝時勞苦功高,被封爲齊侯,並在山東建立齊國(都城在今山東臨淄附近)。他爲了防止周天子的猜疑,又因爲封神時,留給自己的玉皇大帝神位被張伯忍(張友仁)搶先佔有,一怒之下把山東的龍脈飛封印了,從此山東就沒有了龍脈。沒有龍脈也就沒有了皇帝的出現。

上圖_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

還有一種說法:山東出了一個孔聖人,他受到了所有王朝的供奉,稱爲“天下文官主,歷代帝王師”,並世襲“衍聖公”封號,其家族延續幾千年,旺盛到了極點。據說孔家把山東的龍脈給用盡了,所以就不會再出皇帝了。

關於姜子牙和孔聖人阻斷山東龍脈的說法,純是神話傳說。傳說畢竟是傳說,我們可以作爲一般的瞭解,不可當作山東在歷史上沒有出現皇帝的根據。

翻開歷史我們可以清楚的知道,山東雖然在兩千多年中沒有出現過皇帝,但是,由於他優越的地理條件,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卻在歷朝歷代湧現出過許多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既然是這樣,山東仍然不失一個歷史悠久,文化深厚,人傑地靈,英才輩出大省的稱號。

作者:穆炳森 校正/編輯:莉莉絲

參考資料:《中國古代地理手冊》《中國曆代開國皇帝》《水滸傳》《新唐書》

文字由歷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