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方面,我國博物館中有4223.98萬件(套)文物,展出的只有5%;另一方面,因爲博物館教育資源不均,數以億計的中小城鎮和農村學生從未有機會走進博物館。一邊是“出不去”的文物,一邊是“進不來”的孩子,如何讓文物服務教育、讓博物館這所“大學校”惠及更多孩子?

“在白色的瓷胎上進行繪畫,罩以透明釉,放入窯爐中,不斷掏出火照觀察燒成溫度是否達到要求,終極熄火冷卻,掏出成品。”天津市海河中學的課堂上,正在展示着青花瓷的燒製過程。大屏幕上,展示着燒成的瓷瓶,器型輪廓流暢,釉色透明晶瑩,瓷胎雪白,胎體厚重,青花顏色鮮亮。

講臺下的中學生們饒有興味地觀看着古陶瓷虛擬仿真課程。展示結束後學生們紛紛湧向講臺,自己操作電腦,體驗着瓷器燒製過程。“真是太神奇了!以前聽周杰倫的《青花瓷》就是覺得特別好聽,卻從未了解過瓷器的製作工藝,現在更加了解了!”

這就是南開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師生致力於推動的“基於虛擬仿真技術的古陶瓷文化進校園”項目。

項目組是清一色的娘子軍。由南開大學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副教授張婧文和6名學生組成。她們從《詩經·小雅》中選取了“南有嘉魚”作爲項目組的名字,代表着團隊成員之間其樂融融、實幹創業的氛圍。

讓文物走出來

“我們以虛擬仿真技術爲基礎,開發能夠看到、聽到甚至觸摸到的陶瓷文物課,目前我們的課程在中小學以及藏書樓有所展示,反響很好。”該項目的學生負責人、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研究生高玉娜先容,產品採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既包括線上學習軟件,也包括線下基礎課程、體驗流動以及教師培訓等配套項目,以多種形式立異與豐碩優秀傳統文化進校園流動。項目設計初衷在於,基礎課程傳播文物知識,讓孩子具備基本文物鑑賞能力;虛仿課程提供沉醉式體驗,感觸感染瓷器燒造、拉坯,甚至可以將文物拿在手裏觀看,與國寶“零距離”。

作爲文物與博物館學專業的師生,她們發現,我國博物館中有4223.98萬件(套)文物,但只有不到5%的文物展出;另一方面,因爲博物館教育資源不均,數以億計的中小城鎮和農村學生從未有機會走進博物館。一邊是“出不去”的文物,一邊是“進不來”的孩子,如何讓文物服務教育、讓博物館這所“大學校”惠及更多孩子?

張婧文先容,目前VR在K12教育領域的應用逐步鋪開,湧現出一批做VR教育的公司,但產品存在同質化現象,且學校需求較大,市場供應還存在缺口;另一方面,文物教育具有較高的專業要求,且文物資源稀缺,加上虛擬仿真開發技術本錢等限制,這類項目往往需要融合多方資源才能成型。

從2018年開始,張婧文帶領學生開始了陶瓷主題課程設計,並在大中小學及藏書樓開展實驗教學嘗試,一方面服務有需求的學生和市民,一方面在收集實驗數據,精益求精完善課程。在2018年的國際博物館日,“南有嘉魚”團隊亮相南開大學博物館公共教育流動,央視視頻直播,觀看人數達到8.8萬。

讓文化“火”起來

在項目初歩“試水”取得不錯反響後,“南有嘉魚”團隊開始了新的嘗試:姑娘們帶着他們精心開發設計的虛擬仿真課程項目,走入當地的中小學、高校、博物館、藏書樓等單位,以提供課程開發、教材編寫、師資培訓、項目孵化、行業課題研究等形式展開合作,試點服務千餘人。

“我們‘走出去’的目的,一方面在於收集實驗數據、進一步完善課程設計和展示,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虛擬仿真課程惠及更多的孩子,讓他們瞭解並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項目組成員、考古學與博物館學系研究生郭美廷說。

海河中學的考古文博協會是“南有嘉魚”長期合作社團,一次展示後,一位名叫趙子惠的女生意猶未盡,從小就喜歡歷史及文博考古方面知識的她,自從“南有嘉魚”的學姐們按期來學校開展社團課程更是如魚得水,一件瓷器的燒造過程、一件考古工具的使用方法或是學姐們偶爾提及的文博考古工作的日常,都深深地吸引着她。

一次次走進中小學校園,一次次面對着一雙雙渴求知識的眼睛,項目組的姑娘們發現,像趙子惠這樣的孩子還有很多很多。“在中學開設文博考古類社團課程非常受歡迎!”海河中學團委書記段帥帥說,中學生對於走上講臺的大學生有自然的親師性,在他身邊就有學生由於更加了解這一學科而產生愛好,在高考選考中報考了歷史學科。段帥帥但願和“南有嘉魚”項目組長期合作下去,並在今後將更豐碩的課程帶入中學課堂。

回想起當年第一次以專業講解員的身份在博物館解說時的情形,高玉娜和同伴們至今還記得,她們期待中的“渴求知識的眼睛”並沒有泛起,代之以孩子們的追逐嬉戲和喧譁打鬧,還時不時伴隨着家長們的斥責。“實在當年不是我們的講解詞沒有背熟,也不是博物館展出的恐龍化石沒有意思,而是我們真正應當思索,怎樣才能讓博物館裏豐碩的資源從‘高大上’變得‘接地氣’?只有讓我們的文物都‘活起來’,我們的文化才能真正地‘火起來’。”

今年,以“基於虛擬仿真技術的傳統文化深度研學項目”參加了第十二屆“挑戰杯”中國大學生創業計劃競賽,並一舉在天津市斬獲金獎。姑娘們在積極預備更高級別的比賽同時,也在思索項目今後的發展題目:“下一步,我們但願能與南開書屋、我校研究生支教團等開展合作,服務更多的中小學生”“我們還但願建設一輛VR大篷車,將課程所需的軟硬件,共同送入校園,解決鄉村學校設備限制的題目……”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建強 劉茜 通訊員馬超)

內容: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陳建強 劉茜 通訊員馬超

圖片:天津教育等

責編:王子墨

編纂:張雪瑜 吳亞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