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大邑縣仁古鎮的建川博物館裏,陳列着一隻公文包和一枚胸章。其上有歲月磨蝕的陳舊痕跡,無聲地彰顯着它們承載的歷史。

它們的主人曾帶着它們穿越過無盡的戰火和四處瀰漫的硝煙,在抗日前線殲敵、繳槍、毀車,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取得了全國抗戰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

與此同時,他的女兒卻在農村無人問津。小小的女孩兒在日本人統治的紗廠當童工,受傷之後無藥醫治,一直化膿爛到見骨。直到日本投降,這位離開父母十幾年的孩子才終於回到父親身邊。

他是盡職的軍人,是忠厚的同志,是堅韌的戰士,卻唯獨不是稱職的父親。

1955年,中南海懷仁堂,一衆將士的最前排,十大元帥的軍銜被加在他的名字之上——聶榮臻。

一、實業救國任天下

聶榮臻的人生旅程開始於四川江津的一個家徒四壁的農村人家。聶榮臻的父母有樸實農民的傳統美德:他們勤勞善良,把讀書奉爲上品。

所以縱使家境貧寒,聶榮臻的父母還是盡力供養兒子唸書。8歲起他在私塾唸書,15歲時又到了離家十五公里的學校學習。

聶榮臻的故居至今保留着他學習時用過的筆筒,上面刻着“破睡”二字,是少年聶榮臻用來提醒自己要認真學習,不能瞌睡的警語。

聶榮臻不是閉戶讀書人,他同時還積極對國家民族的大事發表觀點,並參加學生的愛國鬥爭。五四運動期間,聶榮臻被反動軍警當局抓捕,他爲了躲避抓捕,也爲了進一步學習西方進步的思想,與鄧小平等一衆學生一起登上了留法的郵輪,開始了長達五年的勤工儉學的留學生涯。

“我輩要以報國爲根本,爲中華民族的崛起而建功立業。”聶榮臻懷着要實業救國的理念,在異國他鄉開始學習化學工程。1922年,他參加旅歐中國少年共產黨,次年春天正式成爲一名共產黨員。

在黨的領導下,聶榮臻奉命進入莫斯科東方勞動者共產主義大學學習,後又轉入蘇聯紅軍學校學習軍事。1925年,國內革命形勢變化,需大量的理論人才。已經成爲職業革命家的聶榮臻義不容辭地返回了祖國。

二、四載潛伏塑慎智

1927年,聶榮臻作爲中共前敵軍委書記,在南昌起義中發動兩個多團起義,而後跟隨軍長葉挺率部南下,發動廣州起義。然而敵我力量懸殊,三天的浴血奮戰之後,起義還是以失敗告終。聶榮臻根據上級指示,前往香港展開地下鬥爭。

潛伏的歲月可以用“艱苦卓絕”來形容。聶榮臻必須嚴格剋制自己愛說愛笑的本性,惜字如金,不能輕信任何一個人。

他初到香港,廣東省委機關就被破獲。敵人搜查到了聶榮臻寫給省委祕書長沈寶同的紙條,得到了他的地址。敵人當即撲向他的住處,而聶榮臻剛和葉劍英碰完頭返回,還沒進屋就看到了異相:他僱請的阿姨正把他的行李往樓下搬。

謹慎的性格讓聶榮臻沒有出聲詢問,他在收到阿姨遞來的眼色後沉默地接過了行李,迅速而從容地離開了住所。他的推斷果然不錯,事後才得知事情的始末。他憑藉着運氣和機敏躲過一劫,然而地下工作者要面臨的考驗遠不止於此。

一次青年團開會,聶榮臻按照約定時間趕往祕密地點。前往會議場所的途中,他因事耽誤,趕到時卻看到原本應該一起參與會議的同志正往樓下走。

他立刻意識到,敵人已經控制住了這些同志。於是聶榮臻很快鎮定下來,在敵人的眼皮子下表情輕鬆地繼續上樓,再次有驚無險地逃脫被捕的命運。

悲劇的誕生往往只在一念之間,對於聶榮臻來說,跳電車是必備的技能,而從雜亂的腳步聲中分辨出警察的皮鞋聲,從而隨時準備改變路線更是家常便飯。之前還與他一起共事的同志,可能第二天就成了潛藏的叛徒。

在這樣的環境下,聶榮臻就像一個住在玻璃匣子裏的人。他既要保持和外界的頻繁接觸,同時又不能輕易相信他人。他是孤獨的,好在有一位聰慧體貼的女性出現在他的生活裏。這就是他後來的妻子,也是當時香港機要交通員——黨員張瑞華同志。

張瑞華出生於農村,依靠自己編織筐子賣錢,硬是自己供應自己讀完了小學。後來她又考入黃埔軍校,是一位機敏而堅強的女性。由於工作的必要,聶榮臻和張瑞華的接觸日漸變多,這道倩影也住進了他的心裏。

那個年代的愛情直白而純真,就連追求的手段都有些笨拙而可愛。聶榮臻時常在非工作的時間去看望張瑞華,陪她聊天,偶爾還帶些禮物。而張瑞華面對這位嚴肅的同志,也不像他人一樣怕他。

她覺得聶榮臻挺拔堅毅,又愛整潔,並不在乎十歲的年齡差距。相互愛慕的兩人,水到渠成地走到了一起。

圖爲聶力與聶榮臻

1928年4月,黨組織批准了他們的婚姻。情況特殊,兩人的結合沒有任何儀式,但並不影響這對夫妻的情比金堅。

同是地下工作的同志,兩人每月的補貼加在一起也只有22元,生活窘迫。聶榮臻整個夏天只有一件白襯衣,而張瑞華爲了讓丈夫添置一件新衣,只說自己要買衣服,等到了店裏,卻讓售貨員拿過一件男式短袖讓他試穿。

聶榮臻這才恍然,但是拗不過堅持的妻子。

他靈機一動,和妻子耳語“有情況”,匆匆拉着她離開。到了家中,張瑞華才明白她中了丈夫的計,也只得苦笑一聲作罷。

三、戰火救孤仁心厚

抗日戰爭爆發之後,聶榮臻先後任八路軍第115師副師長和政治委員,指揮平型關戰鬥,大捷。

那是全國抗戰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給全國甚至是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戰友帶來了高昂的士氣。日軍的零敗績被打破,全國人民都看到了獲勝的希望。

抗日戰爭艱苦而持久,日軍佔領太原之後,戰局又生新變。聶榮臻率領三千人,在五臺山區建立起第一個敵後抗日根據地。

不到兩年時間,他帶領戰士們,把五臺山一個小小的根據地擴展到擁有72個縣,1200萬人口、主力部隊近10萬人的模範根據地。毛主席贊他:“五臺山,前有魯智深,今有聶榮臻”,並號召全軍學習。

無論是正面對敵還是敵後建設,聶榮臻都表現得十分出色。1939年,他和楊成武一起指揮部隊贏得了黃土嶺戰鬥,擊斃了抗日戰爭中被消滅的最高職務的日軍指揮官——“名將之花”阿部規秀。

1940年春,抗日戰爭相持階段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役百團大戰開始,八路軍有105個團參加,聶榮臻也作爲重要的指揮官參戰。

路過井陘礦區的時候,戰士救起兩個日本小姑娘,帶到了聶榮臻面前。這一對姐妹的父母是礦站的工作人員,死於日軍的炸彈轟炸。最大的美穗子才六歲,根本沒有自力更生的能力。

聶榮臻並沒有把對殘暴日軍的仇恨加諸無辜兒童身上。他稱呼美穗子姐妹爲“日本朋友”,還給她洗了梨喫。他吩咐祕書把這對姐妹送回日本,並寫下一封書箋:

“日閥橫暴,侵我中華,戰爭延綿於茲四年矣。中日兩國人民死傷殘廢者不知凡幾,輾轉流離者又不知凡幾。此種慘痛事件,其責任應完全由日閥負之。

“此次八路軍收復東王舍,帶來日本弱女二人,彷徨無依,情殊可憫。茲特着人送還,請轉交其親屬撫養,幸勿使彼輩無辜孤女淪落異域,葬身溝壑而後已。

“但中國人民決不以日本士兵及人民爲仇敵,所以誓死抗日者,迫於日閥侵略而自衛耳。而侵略中國亦非日本士兵及人民之志願,亦不過爲日閥脅從耳。爲今之計,中日兩國之士兵及人民應攜起手來,立即反對與消滅此種罪惡戰爭,以爭取兩大民族真正的解放自由與幸福。

“我八路軍本國際主義之精神,至仁至義,有始有終,必當爲中華民族之生存與人類之永久和平而奮鬥到底,必當與野蠻橫暴之日閥血戰到底。深望君等翻然覺醒,與中國士兵人民齊心合力,共謀解放,則日本幸甚,中國亦幸甚。”

這一封信箋,帶着聶榮臻對無辜幼小平安長大的期望,帶着他作爲共產主義戰士對消滅日閥、恢復和平的心願,和美穗子姐妹一起被送到了日本。

1980年,聶榮臻戰火救孤將近四十年之後,日本著名報紙的頭版頭條刊登了一則特殊的尋人啓事:《美穗子姐妹,中國元帥聶榮臻想念你們》。

彼時中日關係正在升溫,而對救命恩人念念不忘的美穗子姐妹看到報紙後,決定立即啓程前往中國。

人民大會堂內,八十二歲高齡的聶榮臻在家人的陪伴下,見到了已經過上幸福生活的姐妹倆。她們淚流滿面,一下跪倒在聶榮臻面前,泣不成聲地捧出一幅字來——中日友好,萬古長青。

四、爲興科技辭官職

聶榮臻不僅是亂世的良將,亦是治世的能臣。

新中國成立之初,聶榮臻爲了抗美援朝的事物累倒在崗位上。等他修養好,中央給了他三個選擇:第一,分管科學技術工作;第二,接任北京市長;第三,繼續主管軍工。

而聶榮臻不假思索地選擇了第一條路。

即使是從來沒有做過的工作,聶榮臻也絲毫沒有畏難情緒。他很快主持制定了十二年科學規劃,親自參與領導這部長達600多萬字的綱要草案編寫,對新中國的科技發展做出全面的安排。

他尤其提出,要研製導彈和核武器,掌握自衛手段,打破帝國主義國家對我國的核訛詐。這一具有遠見卓識的看法立刻在中央軍委被通過,研製“兩彈”任務壓在了聶榮臻肩上。

六十年代初,蘇聯撤走了全部專家。沒有了技術援助,國內又面臨經濟困難的雙重困境,中國的導彈研製進入停滯階段。嚴峻的選擇隨之而來:要繼續,還是放棄?

聶榮臻沒有動搖,他立即向中共中央寫報告,明確提出“兩彈一星”必須堅持攻關,絕不能就此放棄。

身爲國務院副總理,他親自深入現場進行調研和指導,和工作人員一起艱苦努力。終於,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中國外交的腰桿硬起來了。聶榮臻當初堅持狠抓尖端國防的觀念,被實踐證明出正確性。

在“文化大革命”的浪潮中,聶榮臻也沒能倖免。各種莫須有的帽子壓得他抬不起頭來,他一直勉力和四人幫做鬥爭,終於守得雲開見月明,等到了沉冤昭雪的那一天。

平反之後,聶榮臻復任中央軍委副主席,繼續建設中國的軍工,堅持自力更生,精兵強國。1987年,他因病離開了崗位。沉重的病痛折磨之下,他心裏還記掛着祖國的統一和繁榮,然而已經是有心無力。

1992年5月14日22時43分,聶榮臻逝世。至此,共和國的最後一顆帥星,也從建設新中國的奮鬥者們共同織成的天空中隕落了。

“我很想多看看爲之奮鬥的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的喜人形勢,也很想多聽聽祖國科技事業振奮人心的好消息;我作爲一位老共產黨員,衷心地希望全黨同志在黨中央領導下,同心協力地爲建設繁榮富強的社會主義而奮鬥;衷心地希望全軍同志在中央軍委領導下進一步鞏固國防、保衛和平;我更希望全國科技工作者牢記科技興國的重任,努力攀登世界高科技的崇山峻嶺,爲國爭光。”

這是聶榮臻在彌留之際道出的肺腑之言。他入黨70年,從沒脫離過黨的崗位,爲黨奮鬥終生,至死不忘。

救國於危難的路上羣星璀璨,而聶榮臻作爲新中國的十大元帥之一,其軍事素養和作戰能力毋庸置疑。除此之外,他身上還閃耀着忠厚的溫情光輝。被錯怪,不爭辯;遇原則,不妥協。

事情處於商討階段時,他認真思考,積極提議;當一切塵埃落定,即使組織選擇了與他截然相反的方案,他也毫無異議地踏實執行。

多年的理論學習和實戰鍛鍊賦予了他一雙慧眼,他從不人云亦云,而是能在關鍵時刻提出自己的真知灼見。

“一生厚道人稱讚,千秋風流一元戎。”

聶榮臻一生不懈,於國、於民無愧。但於小家,尤其是於沒能陪她長大的女兒,是有虧欠的。

然而以他爲代表的這一代人的放棄與成全,就是爲了換回如今的孩童們,不用如美穗子姐妹一般苦於戰亂,不用如他親生女兒一般離開父母。

今人回首,理當感激,理應敬重。

文|聞汐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