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RCEP協議的簽署吸引了世界的目光,除了關注這個世界上規模最大、覆蓋人口最多的自由貿易區的建立之外,印度在最後時刻決定退出這一協定的做法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一直以來,印度都努力將自己打造成一個大國的形象,而加入RCEP對於印度的經濟增長無疑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印度選擇退出顯然不是什麼明智之舉。既然如此,印度爲什麼要這樣做呢?有印度媒體提出:是因爲新德里對於國內的製造業不夠自信所導致的。

印度複製中國模式

印度總理上任以後,就提出了“印度製造”的概念,這其實也是當年我國的發展路線,印度希望複製我國做法,利用本國的勞動力優勢將印度的製造業快速發展起來,從而帶動國內的經濟發展。日前,新德里宣佈了一項與生產掛鉤的激勵措施,計劃在未來5年內投資約2萬億盧比用來扶持11個行業中符合投資標準的企業,將這些企業打造成印度的龍頭企業。

值得一提的是,新德里這次提出的是“自力更生”而非“自給自足”。在尼赫魯和甘地時期,印度就曾經嘗試過“自給自足”,但是類似的舉措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回報,而這次新得提出的“自力更生”指的是,印度生產的這些產品不僅僅要滿足印度國內的需求,還要大量的出口到世界各地,藉此機會將印度打造成一個出口大國,同時爲國內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

印媒發出警告

對於新德里的這一政策,印度一家媒體發表了一篇文章,其中寫到,印度不是中國,複製中國的“產業道路”很有可能會給印度帶來極大的風險,甚至會面臨西方國家的制裁。印度首先要面臨的是進口什麼產品的問題。如果印度只是一個落後的窮國,那麼可以選擇只從國外進口少量的產品甚至不進口任何產品,但是國際市場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市場,隨着出口量的加大,印度的實力必然也會隨之增大,如果依然將進口拒之門外,那麼必然會面臨着西方國家的制裁。白宮對於印度實施的一系列貿易制裁措施就是一種警告。

其次,印度和中國除了都具備13億人口的市場和勞動力之外,幾乎不具備任何的相同點。中國能夠吸引到大量的出口訂單,和其基礎設施的建設也有很大的關係。中國的土地租用便宜又快捷,電力成本也非常低。而反觀印度,雖然這些年的經濟有了發展,但是其土地的租用依舊耗時且昂貴,電力成本也非常高。同時,印度糟糕的道路情況也讓產品的出口變得困難重重,而中國早已構建起了完善的道路運輸網絡,這些區別都讓印度的產業發展變得更加困難。

此外,印度退出RCEP顯然並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目前印度市場看起來很廣闊,但是其消費實力其實遠遠沒有跟上,加入RCEP將爲印度提供非常大的市場,但是印度卻選擇主動退出,這無疑是一個重大的錯誤決定,也將會導致印度和其他國家的差距越來越大,從而在疫情後的市場復甦中落於人後。

從以上幾點可以看出,印度要想真正成爲一個製造業大國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儘管印度這些年的經濟有了很大的起色,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印度的一些硬傷依舊沒有得到解決,這也成了印度發展路上最大的絆腳石。而退出RCEP除了印度想要實行“自力更生”的政策之外,也有對於本國製造業的無奈。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