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海那邊

1、

身兼三國外交官的中國人

在國際外交界有一個前無古人,恐怕也後無來者的記錄,是由一箇中國人創造的。此公名叫胡璇澤,也叫胡亞基Hoo Ah Kay。在中國這邊的歷史記載中,這兩個名字都有用過,但在海外華人圈裏,大多都稱他爲胡亞基,我們也就如此稱呼吧。

胡亞基創造了一個怎樣的外交記錄呢?大約在1877年,他被三個國家先後委任爲駐新加坡領事,分別是中國、俄羅斯和日本。

一個國家的駐外領事,竟然可以兼任他國的外交官,這在今天看來匪夷所思,是不可能出現的事情。

戰國時代的蘇秦身兼六國相印,而胡公身兼三國領事,都成爲一段傳奇佳話。

那麼,胡亞基有着怎樣的生平經歷,他又是如何成爲三國領事的呢?每一段傳奇的發生,除了個人的機緣際會,更重要的是時代對命運的影響,在那個特殊的時代,剛好出現了胡亞基這樣的人物,將他推上了歷史舞臺。

1816年,胡亞基出生在廣州,如今屬於海珠區的黃埔村。廣東居民當時多有下南洋風俗,胡亞基的父親也正在新加坡開辦糧油商行,商行的名字就叫“黃埔公司”。

胡亞基14歲那年,來到新加坡幫助父親打理生意,父子倆十餘年苦心經營,終於將“黃埔公司”發展壯大,後來父親去世,胡亞基更是將“黃埔公司”發展成幾乎壟斷了新加坡牛肉、麪包等食物的供應商,成爲一方鉅富。

胡亞基不僅有着高超的生意經營之道,更有着開放、好學的性格。在新加坡多年,他學習了英語、馬來語、法語、俄語、日語,尤其對英語的掌握最爲嫺熟。

後來曾國藩的兒子曾紀澤出訪新加坡,在會見胡璇澤的時候,由於一個是湖南人,一個是廣東人,兩人語言不通,竟用英語交談,從此處可見胡璇澤遠的英語能力,也可以看到當時清朝的一些“洋務派”先鋒人物對於西方文化技術的學習熱情。

1877年,在郭嵩燾的建議下,咸豐皇帝終於同意在新加坡設立領事館。這個郭嵩燾,是中國第一位認爲:將西方強盛歸結於船堅炮利是錯誤的,中國如果單純學習西方的先進武器,是不能夠起到富國強兵的作用的,只有學習西方的政治和經濟,發展中國的工商業纔是出路。

郭嵩燾

可惜這樣的遠見卓識之士,後來被攻擊爲“漢奸”,在政治鬥爭中失意而歸。他的故事我們後續做專門詳細介紹,這裏主要講胡亞基。

總之咸豐皇帝答應建立新加坡領事館,這代表着清朝政府對於海外華僑的態度有了巨大的轉變。

2、

從“天朝棄民”到“可用之士”

海外華僑,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都是被中國看不起的人。他們“甘棄祖宗廬墓”出海謀生的行爲,在崇尚忠孝的古代社會,被視爲最低賤卑劣的行爲。

但這些佔據道德高地的統治者們,不願提及的是,正是他們封鎖國門,嚴格禁海的政策,導致過去能夠靠海洋貿易爲生的沿海居民無以爲繼,擺在他們面前的只有兩條出路:一條是當海盜,明朝的倭寇之禍就是這麼來的,倭寇之中最多隻有三成是日本浪人,七成都是中國沿海居民。一條就是背井離鄉,要麼內遷,要麼外移。

倭寇

清朝人口出現暴增,人多地少,內遷也分不到多少耕地,而外移還可以從事擅長的商貿活動,所以明清兩朝開始,中國沿海出現了大批移民潮,形成了現在遍佈世界的華僑團體。

另一個原因,是中國政治鬥爭中的失敗者爲了躲避嚴酷的追殺,只能逃往海外,比如明成祖奪權之後,就曾經派人去海外打探建文帝的下落,清朝統治之後,也是嚴防海外從事“反清復明”的亂黨。

所以,幾百年來,海外華僑不僅不被本國保護,還會成爲被嫌棄的賤民。

但到了咸豐年間,尤其是在1840年鴉片戰爭之後,世界變化浩浩湯湯的波瀾,推動者清政府做出改變。

當時西方列強,沒有不將保護本國僑民的利益當成頭等大事的,他們從一開始就採取了和清朝完全不同的政策,將海外僑民視作爲國家在外獲取利益,開拓疆土的工程,英國、荷蘭、西班牙的商船往往有軍隊保護,這在當時的中國僑民看來,羨慕不已。

作爲當時新加坡的華僑領袖,胡亞基盼望着清朝政府能夠像西方列強那樣保護僑民利益,如久旱盼甘霖。當時世界各國都已經警醒,俄羅斯作爲遠東霸主,也開始在新加坡這塊英國人的殖民地,南洋貿易重地設立了領事館,由於俄羅斯本國並沒有在新加坡有影響力的僑民,更無對南洋有經驗的外交官人選,折中之下,就找到了胡亞基,委任他爲俄羅斯駐新加坡領事。

所以在胡亞基成爲中國領事之前,就已經是俄羅斯的領事了,那麼當清政府要設立領事館的時候,即是中國人又有影響力,還有外交經驗的胡亞基成爲了最合適的人選。

在胡亞基成爲了中國領事後不久,日本,這個時候已經開始了十餘年的“明治維新”,而且在1877年對幕府勢力完成了清除,騰出手來開始全面致力國家的改革富強。他們也找到了精通日語的胡亞基,委任他爲日本駐新加坡領事,爲全面學習西方的工業強國在南洋設立聯絡點。

就這樣,胡亞基成爲了身兼中、俄、日三國領事的人物,但他最爲看重的,自然還是爲本國的工作。

新加坡華僑因爲長期沒有本國領事的保護,被英國殖民者欺負之後訴苦無門,早就期盼着有一天中國能夠想起他們,爲他們的伸張正義。領事館的設立,讓華僑們看到了希望。但他們沒有想到的是,剛剛看到了清朝護僑行動的開始,卻也很快迎來了他的結束。

大清龍旗

3、

人心盡失,全面倒戈

清朝雖然設立了領事館,看起來是要開始保護僑民,但這個政策真正實施成功卻有着千般阻擾。

首先,清政府一開始就是被推着去做這件事,新加坡領事館設立之後,領事竟然沒有薪水。怎麼說這也是清政府自己委任的外交官員,不給經費就算了,連官員的薪水都沒有,這多少讓人懷疑他們的誠意。

其次,朝廷裏多方勢力內鬥,對於是否要設領事館,保護華僑的事情有着不同的意見。隨着各派勢力的失意和得勢,護僑政策也隨之朝令夕改。當初一位名叫丁日昌的洋務派官員,曾建議在南洋各國都設立領事館,但建議被滿洲貴族所否定。

後來李鴻章建議派軍艦去訪問南洋各國,一來可以壯國威,二來可以聯絡當地華僑,但也被滿洲貴族攻擊爲:徒勞費功。

其實滿洲貴族的阻擾背後,是皇權的擔憂。因爲南洋各國距離廣東較近,他們擔心朝廷下大功夫去經營南洋華僑關係,會被廣東的封疆大吏們近水樓臺,將南洋華僑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有大臣在密摺中向皇帝報告:“南洋羣島商務系從粵港枝分,得粵督就近經營”。

於是寧願不管南洋華僑,也不能讓廣東地區的封疆大吏擴充實力。

最後,說到底,清政府對於海外華僑始終心存芥蒂。在海外設立領事館,不僅僅是表面上所說保護華僑利益,暗地裏更有監視管理的心思。在各個主張設立領事館的大臣的奏摺中,多次出現了“窺彼腹心”、“彈壓稽查”的字眼。

可以說,清政府在保護海外華僑利益上,雖然有一些有遠見的大臣極力呼籲,但實際上並沒有起到很大作用。這些年網絡上流傳的“清朝軍艦遠赴墨西哥護僑”的事件,在真實的歷史中並不存在。

相傳1910年墨西哥內戰,波及當地華人,有400左右的華人遭到武裝分子屠殺。消息傳來,清政府立即派出一艘鐵甲艦前往墨西哥示威,墨西哥政府見到天朝軍威,嚇得立即賠款道歉。許多人說這是“大清最後的榮光”。

北洋水師

但其實清政府從未派過鐵甲艦去墨西哥示威,清政府當時只是“嚴厲斥責”了墨西哥,雙方打了一場嘴仗,並且扯皮了好幾年,扯皮期間清朝就被民國取代了。

正是這樣的虛假“護僑”,使得海外僑民對清政府失望備至,使得孫中山能夠在海外宣傳革命,並且獲得了大部分華僑的支持,他每次起義的經費,都是在華僑那裏募捐而來,可以說,是海外華僑們的踊躍捐款,買來了推翻清政府的槍炮,所以孫中山後來才說:“華僑乃革命之母”。

本來,清政府是有機會利用海外華僑的力量,吸收西方的先進技術,靠華僑的豐厚資金富國強兵,至少也可以讓華僑們效忠朝廷,不爲“革命說”所鼓動,但就因爲他們錯失良機,致使華僑後期全面倒戈,因爲大家都覺得,你改革是假的,所以乾脆就推翻你,去迎接一個嶄新的世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