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老談

時光飛去,年華易逝,等到了足夠衰老那一天,我們或許更喜歡舊的事物,譬如唐詩宋詞。

我們還鍾情於回憶,不厭其煩地給兒孫說起從前。

2020年,我們過得有多辛苦,走得有多艱難。

好在,這一年行將結束。

大家終於可以鬆一口氣,335天都挺過去了,還怕最後的30來天嗎?

生活有時也像電視劇,而電視劇裏最常見的套路叫做轉折。

在印度,有一個叫阿南德的14歲少年,最近做出一則預言。

“2020年12月20日,木星和土星星象重合,人類將從這天開始,遭遇更嚴重的災難。”

看過這條預言,大部分人會嗤之以鼻。

先彆着急下結論,我們且把目光,拉回到2019年8月份。

就在那時,他也曾發出類似的警示:“從19年11月份開始,一場威脅全世界的災難,會在全球蔓延,人類將會迎來非常艱難的時期。”

“災難首先影響世界經濟和航空服務,慢慢蔓延至各行各業。”

我們已然知曉,阿南德的預言早已成真,那場橫行世界的災難,就是新冠肺炎。

回首過去,所有的一切,都像是夢中的情境,但所有的一切,也的確是客觀存在着。

我也不知道,應當如何看待這則預言。

就像是無從知曉,阿南德此人,到底是江湖騙子,還是靈童轉世。

畢竟,預言類似於謠言,越是有鼻子有眼,越是不可信。

最起碼在中國,阿南德還沒有太出名,關於這個小孩的名字,甚至還沒有一個統一的翻譯。

他是否是預言家,還有待商榷,但這個少年,無疑是一個天才。

阿南德雖然還是個孩子,卻能通曉英語、梵語等六門語言。他精通占星術,獲得了草藥微生物學的研究生文憑。

阿南德如今攻讀的專業叫“金融占星學”。

印度人腦路清奇,我們不能理解,算卦竟能和金融結合起來,在一所大學裏,堂而皇之的成爲正式學科。

我們也不太能接受,阿南德滿嘴咖喱味的英語。

我以爲,這絲毫不影響阿南德神童的稱謂。

這個少年很謙遜,他說自己既不懂通靈,也不是外星人轉世,他所倚重的學科,叫做“吠陀占星術”。

天上有雨雪風雷火,地上有花鳥魚蟲人,宇宙間有日月星辰,世界有萬事萬物。

古印度人相信,星辰的變化和萬事萬物,總有千絲萬縷的聯繫,占星術便由此而生。

“吠陀占星術”有個特點,它無意於人事上的鑽營,極少涉及個人性格與心理的占卜。

它所謀者,乃是一個國家的命運與走勢。

把視線拉回國內,煌煌華夏文明五千載,既不缺神童,也不乏關於國勢的研究。

宋朝兒童遊戲圖

神童成羣出現,玄奧之學研究的鼎盛時期,發生在宋代。

在今人眼中,宋代的中國,武力值欠缺,不太擅長於秀肌肉,但在文化領域,卻取得令後世側目的成績。

近代大儒陳寅恪,也曾有言曰:“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而造極於趙宋之世。”

文化之繁榮,得益於人才,而神童的交替出現,則爲文藝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宋朝著名詩人黃庭堅,就當得起神童之名。他後來師從於東坡,與老師並稱作“蘇黃”,是北宋時期最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和詩人。

黃庭堅幼年之時,就有不同於常人的見識。五歲那年,他曾問道於老師:“世人皆言有六經,爲何今人只讀其五?”

老師說:“《春秋》微言大義,故不必讀。”

黃庭堅笑道:“這是何話,既然被稱爲經,則不可不讀。”

言罷,黃庭堅便通讀《春秋》,十日便能背誦,無一字之差錯。

《春秋》之書,其文字過於簡質,艱深晦澀,後人不易理解,以至於衍生出所謂“春秋筆法”的修辭。

孔子總結出一部《春秋》,尚不足兩萬字,後世的左丘明等人,又相繼寫了三本書,專門爲解釋此書。

五歲的黃庭堅,用十日的時間,能通讀《春秋》,熟練背誦。

不怕天才聰明,就怕人家更努力。

除了諳熟儒家經典,小小的孩童,對於功名利祿,也有超前的思索和理解。

黃庭堅於七、八歲的年紀,曾作過一首《牧童詩》: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縱觀宋朝的文化名人,可謂羣星璀璨,蘇東坡垂青於黃庭堅,並給予極高的評價,從他童年時期天才般的表現,我們大可得出這樣的結論:

蘇東坡的眼光,真毒!

文化名人,成羣結隊的出現,宋代的文化,也取得極快的發展。

詩詞的發展,今人有目共睹。除此之外,所謂“帝王之術”,也在暗暗滋生壯大。

這類學術被稱作“七政四餘”,它與古印度的“吠陀占星”頗爲類似,從來不問個人之吉凶,着眼的是天下大勢。

古代帝王認同天人合一的理論,他們相信,天上的星辰變化,也預示着人間的興亡更迭。

“七政四餘”的學說,發展至宋代,已臻於完備,因爲在北宋初年,出現了一位神人。

時至今日,衆人提起他的名諱,也常抱着尊敬的態度。道門之人稱呼怹爲:陳摶老祖

陳摶也是個神童,實際上,關於他的傳說,多少帶些神祕的色彩。

按照《宋史》的說辭,四五歲那年,陳摶在水岸邊玩耍,有個穿青衣的老婦人給他哺乳,陳摶便日益聰穎。

讀經史百家之言,一遍即可成誦,悉無遺忘。

陳摶生於唐末,當時的中國,剛剛經歷大唐的盛世,等待天下臣民的,將是前所未有之亂世。

所謂“分久必合,合久必分”,戰亂髮端於唐末,興盛於五代十國,終止與北宋。

生逢亂世,陳摶便過起隱居的生活,此時的他,還未了卻塵緣,仍舊關心時事變化。

陳摶的眼光也很毒辣。五代十國的皇帝,如走馬觀燈般,換了又換,每每遇到改朝換代,他常常緊皺眉頭,卻又不以爲意。

後來聽聞趙匡胤做了皇帝,陳摶便拍手稱好道:“天下總歸是定住了。”

其實,早在稱帝之前,趙匡胤就和陳摶有過淵源。

傳說,兩人曾在華山下棋博弈,趙匡胤雖然貴爲帝胄,顯然還是敵不過曠然出塵的陳摶。

皇帝和道士下棋,成就了一段佳話,也給後世詩人,提供了無限多的題材。

蓬蓬萬物等毫毛,枉費縱橫百戰勞。看透人間無敵手,陶唐一着總輸高。——《宋太祖未遇時與陳希夷對弈圖》

周世宗、宋太祖以及宋太宗,都是得道的明君,他們皆有意招陳摶出山。宋太宗最是執着,他不厭其煩的,作了很多誇獎陳摶的詩歌。

陳摶最終還是拒絕了皇帝的邀請,臨告別之時,宋太宗問他治國方略,陳摶略加思索,寫下四個大字:“遠近輕重”。

皇帝不解其意。

陳摶悠然解釋道:“遠招賢士,近去佞臣,輕賦於民,重賞三軍。”

言畢,陳摶飄然離去,不復歸來。

皇帝如此重視陳摶,其一,他有半仙之體,活了一百多歲,經歷太多朝代更迭;其二,他精通星象之術,能夠知曉帝王命數。

陳摶喜好《易經》,手不釋卷,他參透人間大道,遂作《易龍圖》。這一張圖包羅萬象,關乎中華文明之起始,是中華政治、哲學、道學、武學、醫學、數學等諸多學說的源頭。

天下大道,得知而不傳,必遭天譴;所傳爲非人,亦遭天譴。

陳摶最終想出一個折衷的辦法,《易龍圖》隨同陳摶歸仙而失傳,解釋圖譜的《龍圖序》卻保存下來。

陳摶所著之《龍圖序》,不足四百餘字,用文簡潔,用心艱深,其意隱晦,其心灼灼。

《龍圖序》局部

陳摶老祖留給後世的,是一個偉大的謎題,謎面用四百餘字寫就,謎底也很誘人,是破解天下大勢的密匙。

除了高深莫測的易學,陳摶另一門絕學,就是他的睡功。

說起睡覺,似乎每一個學生都有發言權,他們能睡出個“天昏地暗”;這種成績,比之於陳摶相去甚遠,他能睡出“地老天荒”。

《宋史》裏說他,“常百餘日不起”,周世宗本着不信謠的態度,將他安置在房中,考察其睡功何如,過了一月有餘,陳摶竟然酣睡如昨。

睡覺對陳摶來說,也是一種修行,他曾經把睡覺的心得寫下,送給友人。

至人本無夢,其夢乃遊仙。真人亦無睡,睡則浮雲煙。煙里長存樂,壺中別有天。欲知睡夢裏,人間第—玄。——《贈金勵睡詩二首》

這個玄而又玄的得道之人,說起易經來總是三緘其口,談論起睡覺,又總是繪聲繪色。

或者,陳摶是在告訴我們,這纔是對待生活的真正態度。

作爲堅定的唯物主義者,對於古人對於未知,我們也要心存敬畏。

一副圖譜,一則預言,竟能昭示人類的明天,我們不可輕信,亦不必嗤笑。

2020年12月20日,總歸還會如往昔般美好,希望諸位在那天過去之時,還能打開這篇小小的文章。

一切困難與苦痛終將過去,不是麼?

-作者-

老談,always talk,老是誇誇其談之人,除此外,別無長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