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斯丁太太是一個控制慾強、刻薄無情、野心勃勃又吝嗇愚蠢的女人。

--毛姆《面紗》

《面紗》用簡樸、平實的語言講述了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女主人公吉蒂在母親賈斯丁太太的教育影響下,從一位舉止輕浮、內心迷失於物質、情慾的慾望女孩,到自我覺醒的坎坷成長路。


《面紗》的作者是英國小說家毛姆。毛姆自身成長之路也非常坎坷,不到10歲,父母就先後去世,然後從法國回到家鄉英國由伯父撫養。從小的成長曆程讓毛姆在家庭經營方面也是比較不幸的,所以,在毛姆的筆下,基本看不到感人的愛情和美滿的婚姻。



縱觀作者塑造女主角吉蒂的家庭成長環境,我們不難發現,她的媽媽賈斯丁太太對她的影響非常之大。正因爲賈斯丁太太自身是一個虛榮、狂妄、自私、高控制的母親,從兩個女兒出生開始,賈斯丁太太就已經設計好女兒的人生方向,那就是爲自己的虛榮心服務,爲自己以後能過上更好的生活服務,從而對長相不好的小女兒多麗絲沒有好臉色,對容貌靚麗的大女兒吉蒂傾注了充滿算計的情感。


在這樣環境中長大的吉蒂,完美的把賈斯丁畸形的三觀複製在自己身上,成長爲一個愛慕虛榮、整天似蝴蝶一樣圍着男人轉的女孩。一個唯利是圖的母親和一個一心只想進入名門望族的女兒,註定吉蒂的成長過程是悲劇爲主。在一個家庭中,假如一位母親自己的三觀是扭曲、畸形的,對孩子灌輸物質的慾望需求,而忽視了培養孩子獨立、發現自我價值的精神需求,那麼養育出的孩子自然也會沉溺於物質慾望。

毛姆的《面紗》是女性精神覺醒的著作,每一個女性都值得擁有一本,細細本品。如果你還沒看過,別急,繼續往下看,看看爲什麼我推薦你擁有它。


1、賈斯丁太太溫情的背後實質是滿足自己的野心和高控制的慾望


賈斯丁太太生長在一位律師家庭中,有四姐妹。在爸爸的建議下,嫁給了當時自認爲很有發展前途的伯納德·賈斯丁,可惜賈斯丁先生是一位十分普通的律師,並不能滿足賈斯丁太太想過人上人的生活。爲此,賈斯丁太太藉着爲丈夫的前途好,不斷逼着丈夫去結交對自己有用的律師、法官等有希望高升的政治家及太太們。


在賈斯丁太太的人生價值觀中,只分對自己有用和無用的人,只有自己的慾望得到滿足,你對我纔是有用的,我對你纔會很好。賈斯丁太太在養育兩位女兒的過程中,也是遵循這樣的原則,打着“愛”的幌子,和孩子傳遞着“我一切都爲你好”的價值觀,對於相貌平平的小女兒多麗絲,賈斯丁太太已經放棄了對她的要求,因爲不能幫助她夢想過上人上人的生活;對於大女兒吉蒂,充滿了算計的情感進行養育,因爲她認爲憑着吉蒂的美貌,肯定能讓自己過上名門望族的生活。


所以,家裏的任何一個人,都是圍繞着賈斯丁太太的慾望和野心轉。在賈斯丁太太的世界裏面,吉蒂成長爲她母親賈斯丁太太所期望的女孩子,一個只會圍着男人轉的輕浮女孩子。

作家畢淑敏說過:見過世界的廣闊,你就會知道自己的渺小。但在吉蒂有限的世界中,母親已經用虛榮的世界屏蔽了她的格局。賈斯丁太太只注重物質的供給,而不注重精神上對吉蒂的充盈,最終讓吉蒂在人生旅途上迷航。



2、男權主義時代,造就賈斯丁太太畸形的三觀價值養育吉蒂。

在當時英國法律規定中:已婚婦女沒有法律身份,丈夫控制妻子的身體、家庭財產和孩子。


19世紀的英國,女性分成三個階級:第一個是上層階級。屬於貴族婦女,處境非常優越,是賈斯丁太太夢寐以求想進入的階層,即使擔任王室律師只能換取一個頭銜,收入反而大大減低,賈斯丁太太也爲了自己的面子而讓丈夫去申請,只有這樣她纔有機會進入這個階層。


第二個是中產階級。上層的中產階級家庭相對比較富裕,女性屬於“客廳裏的裝飾品”。下層的中產階級女性雖然有地位但需要靠自己獨立謀生,而賈斯丁太太也極力保住自己在這個階層生存,想盡辦法讓丈夫和女兒爲自己的虛榮和野心向上爬不要掉下來。爲此,賈斯丁太太在看到吉蒂沒有希望進入所謂的名門望族家庭後,退而求其次希望吉蒂尋找一位前途光明的年輕律師和商人。


第三個是下層階級,主要都是從事廉價勞動力的女性。雖然在經濟上有一定獨立性,但也要承擔經濟上的壓力,和男性一樣工作,甚至會面臨家暴。《簡愛》的作者夏洛蒂·勃朗特就成長於這樣的家庭環境中,但在艱苦的條件下,夏洛蒂不僅承擔起家庭重擔,還始終堅持學習,最終成就了《簡愛》這部偉大的文學作品。


在賈斯丁太太的心中,吉蒂是她往上層階級攀爬的最佳“裝飾品”,所以,爲了讓吉蒂成爲最好的裝飾品,賈斯丁太太從吉蒂到了社交年齡時,就不斷帶着她參加高規格的舞會,期望從裏面找到通往上層階級的臺階。

一個女孩子沒有精神層面的支撐,最終會活成一塊朽木被別人拋棄。

上段時間在網絡上鬧得轟轟烈烈的“上海名媛羣”,平時在各大平臺上曬名車、美食、豪宅的名媛們,原來是高配版的“拼多多”。下午茶、絲襪、打卡的豪車、房子都是可以拼單的,這些女孩子爲何熱衷於這樣做?


一位網友道破真相:一切的作秀,不外乎就是爲了滿足內心深處那份虛榮心,以及希望籍此獲得豪門望族的捷徑,從而讓自己過上更高大上的生活。


著名的家庭問題專家史蒂夫·比達爾夫在《養育女孩》書中說道:養育強大的女孩需要很早開始努力,我們要給她們正確的愛,同時要對抗那些可能將她們拉入低估的力量。



賈斯丁太太正是拉着吉蒂衝向低谷的一位母親,做着不切實際的美夢,用自己錯誤的是非觀和價值觀,讓吉蒂漂浮於半空,最終付出慘痛的代價纔回歸到現實生活中認清自己的未來。



3、吉蒂人格中的“自我”突破“本我”,重新塑造自己的三觀,明白了唯有自強自立,才能獲得真正的幸福


著名的精神學家弗洛伊德在人格結構理論中提到,人格由本我、超我、自我構成。本我是指原始的無意識的本能,也是各種慾望的組成,遵循快樂原則;超我是人格中的管制者,遵循“道德原則”;自我是協調本我和超我之間的關係,遵循的是“現實原則”,協調本我的非理性需求。


吉蒂受母親賈斯丁太太從小灌輸物質慾望的需求影響,雖然無奈嫁給了條件普通的醫學細菌博士沃爾特,但心中對物質的渴望從來沒有消失過,這就是吉蒂的本我一直伴隨着她。


當吉蒂和沃爾特參加查理·唐森家的晚宴時,幽默風趣又善解人意的唐森和善於在社交圈交際的吉蒂,猶如魚兒遇到大海,兩個人一拍即合成爲地下情人。一個人心中只有本我時,那這個人會不顧一切尋求各種慾望的滿足。即使當沃爾特發現吉蒂出軌的事情,她心中還是這樣想:


沃爾特拿不出任何證據來證明她出軌了,如果他斥責她,她就否認,要是實在隱瞞不了,那麼好吧,她便乾脆和盤托出,他想怎麼辦就怎麼辦吧。(原書內容引用)



此時的吉蒂,強烈的本我慾望缺乏超我的壓制和自我的管理,無視道德和規則,毫不顧忌自己的行爲後果帶來對沃爾特傷害,最終讓沃爾特用報復的心理帶着她來到湄潭府,一個霍亂正在四處橫行的地方。


湄潭府是重建吉蒂價值觀和靈魂得到救贖的地方。我們通過兩個方面可以發現吉蒂的超我逐漸強大,自我不斷完善,真正發現以前的自己在母親賈斯丁錯誤的三觀教育下做出了多麼荒唐的事情。


(1)韋丁頓的指引,讓吉蒂的“自我”不斷完善。


當韋丁頓帶着吉蒂參觀修道院,看到修女們在瘟疫肆虐的情況下,不顧生命危險,依然有條不紊、按部就班工作着,在如此惡劣的生活中,修女們也沒有放棄自己的信仰;當吉蒂不斷聽到大家對沃爾特的讚美、敬佩、和沃爾特對嬰兒的喜愛時,吉蒂內心非常震驚,因爲她一直看不起自己的丈夫,認爲他無能,不能帶給自己豪華的花天酒地的生活,在這裏卻受到每一個人對他的尊敬和愛戴。


這一切深深的刺激着吉蒂的內心,誠如《養育女孩》書中說過:靈魂是你內心深處的一個地方,它能幫你判別是非。雖然每個人心裏都有這樣的一個地方,但不是所有人都到過那裏,我們需要得到周圍人溫柔真誠的推動才能找到這個地方。


韋丁頓從吉蒂和沃爾特生活場景中感受到了吉蒂的痛苦和他們之間有一個故事隱瞞着大家,但他並沒有點破,而是通過和吉蒂的對話及帶她到修道院。讓她看到自己缺失的靈魂,從而吉蒂的超我不斷強大起來。

(2)修道院院長的出現,完成了吉蒂從“本我”到“超我”的轉變。


吉蒂隱約覺得,在這位女院長身上還有一種她說不出來的品質。(原書內容引用)


這是吉蒂第一次見到修道院院長的感受,其實,院長的“超我”人格魅力讓吉蒂心中感受到壓力。正如聖約瑟修女告訴吉蒂的,院長出身法蘭西最高貴的家庭,爲了自己心中的信仰,捨棄富貴榮華。


院長屬於“超我”的代表,在院長的內心,幫助世界上苦難的人們是她生活的意義所在,這些對吉蒂以前生活在自私自利、充滿對物質慾望生活的嚮往是不可思議的。而這也是吉蒂身上沒有的,所以,在和院長接觸的過程中,院長的“超我”如一盞明燈慢慢照亮吉蒂的“本我”。


當吉蒂在修道院工作時,看到那些髒兮兮和衣着破爛的小孩時,想起院長在面對這些長的很醜的孩子,像慈祥的化身俯下身子,撫摸、逗哄着孩子們。正如《面紗》書中描述吉蒂內心的變化:


她要以院長爲榜樣,不能屈就於自己的本能。在某個小孩兒摔倒或是被別的孩子咬了一口而哭起來時,吉蒂便用溫柔的話語撫慰她們,把她們哭泣的小臉蛋貼在自己柔軟的面頰上,緊緊地摟着她們。(原書引用)


當吉蒂內心的“超我”逐漸強大時,讓她發現以前自己生活的是多麼可悲和無趣,覺得自己在成長、在成熟。看到院長和修女們的工作,和她們的生活和世界觀的瞭解,讓她明白,一個人活在世上的意義,只有在幫助別人時才能讓自己的心靈更強大。

結語:


《面紗》中賈斯丁太太爲了自己的慾望,在吉蒂的成長路上灌輸錯誤的三觀教育,從而讓吉蒂的成長過程中充滿了苦難和不幸。在吉蒂自我救贖中,戰勝了“本我”的慾望,懂得了幸福的真正意義在於自強和獨立。也在賈斯丁太太去世後,諒解了母親以前的一切無知的做法,在和父親深切的交流中,吉蒂告訴父親:

我要把我女兒培養成一個自由而且自主的女孩兒。我曾經是個愚蠢、邪惡、令人憎惡的女人,我一定不能讓我女兒重蹈覆轍,我想讓她成爲一個不依附於他人,自立自強,忠實於自己的女孩兒。(原書內容引用)


教育孩子,我們重點不在於給予富裕的生活,而在於正確的三觀教育引領,才能讓孩子不在人生旅途上迷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