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疾貧富不均,今爲汝均之。”——王小波

一千多年前,王小波提出“均貧富”的口號,喊出了當時貧民的心聲,當王小波揭竿而起的時候,迅速得到貧民的支持和響應,各地貧民紛紛加入王小波的起義隊伍中來,據史料記載,不到十天的時間,王小波的隊伍就迅速擴大到幾萬人。起義軍先佔領了青城縣城,緊接着乘勝攻下彭山縣,王小波的起義軍所到之處對百姓秋毫無犯,受到當地民衆的積極響應,起義隊伍迅速擴大,規模很快就超過了十萬人,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王小波起義。

王小波起義原因

王小波是北宋四川青城縣人,當時的青城縣位置在今天的四川都江堰市南。王小波是青城縣一個以販賣茶葉爲生的茶葉販子,以販茶爲生,雖不能大富大貴,倒也衣食無憂,樂在其中。

當時蜀地盛產茶葉,茶園和茶農極多,既然盛產茶葉,就要往外地銷售,自然而然的產生了很多茶葉販子,有的家庭甚至幾代人都是靠種茶、販茶爲生,王小波就是當時蜀地衆多茶葉販子中的一個。

後蜀時期,蜀地物產豐盈,人民安居樂業,生活小資,一派祥和之象。但是蜀人沒想到的是,國家被北宋滅掉了。北宋在滅掉後蜀之後,縱兵掠奪,對蜀地橫徵暴斂,將後蜀積累的財物金、銀、銅、珍寶、布帛等悉數運到汴梁。這還不算,北宋官府還將茶葉列爲專賣,禁止民間私自販賣,將茶農的茶葉低價收購,同時大幅提高當地的大米價格,導致茶葉市場和大米市場遭到破壞,茶農收入大幅下降,又要高價購入大米,導致入不敷出,茶園紛紛倒閉。

茶園倒閉之後,靠販茶爲生的茶葉販子自然也沒了經濟來源,俗話說得好“砸人飯碗,如殺人父母”,王小波爲代表的茶葉販子和茶農們的經濟來源直接被切斷,沒了生計,生存都是問題,自然會引起反抗。

王小波起義經過

公元993年,蜀地大旱,加上土豪劣紳敲剝百姓,釋賤販貴,從中漁利,一時間物價激漲,在天災人禍的重壓之下,蜀地貧民忍無可忍,王小波及其妻弟李順在青城地區聚集了上百位茶農和貧民在一個深夜振臂一呼,揭竿而起,同時喊出“吾疾貧富不均,今爲汝均之”的口號,王小波起義正式打響。

王小波提出的這個“均貧富”的口號,是中國農民戰爭史上,第一次明確提出的“均貧富”口號,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意義,鮮明具體反映了農民階級的平均主義思想。

王小波揭竿起義之後,當地茶農和貧民積極響應,紛紛加入起義軍,起義軍的規模越來越大。在王小波的率領下,起義軍先攻佔青城縣城,再打下彭山縣城,懲殺了貪暴跋扈的縣彭山令齊元振,此時起義軍的人數已經超過了一萬,接下來每天都有數千人加入,不出十日,起義軍的規模已經達到五萬餘人。

同年十二月,王小波率軍北上,進攻蜀州的江原縣(位於今四川崇慶東南),起義軍與江原的宋軍展開激戰,起義軍勇猛非常,以一當十,江原守將張玘招架不住,便暗放冷箭。王小波彼時正在戰場奮勇殺敵,毫無防備之下前額中箭,但是他不顧血流滿額,繼續拼殺,終於擊敗宋軍,佔領江原縣城。

佔領江原縣城是起義軍的一次重大勝利,但是起義軍的首領王小波卻因爲面部中箭,失血過多,不治身亡。

王小波戰死之後,王小波的妻弟李順被推舉被起義軍的首領,繼續反抗北宋朝廷。李順承襲了王小波的主張,繼續高舉“均貧富”的大旗,將起義的規模和戰果繼續擴大。在李順的率領下,起義軍接連攻克蜀州、邛州、永安軍、雙流、新津、溫江、郫縣、漢州等地,對蜀地的中心——成都,形成包圍之勢。

公元994年農曆一月,李順率領起義軍猛攻成都,成都文武官員紛紛棄城逃跑,起義軍攻佔成都,聲勢大振,隊伍人數迅速發展到數十萬人。

攻佔成都之後,起義軍推舉李順爲王,建立大蜀政權,李順稱大蜀王,建元“應運”,發行“應運通寶”、“應運元寶”的新錢幣,同時起義軍的名稱改爲“應運雄軍”。

“應運雄軍”軍紀嚴明,所到之處,秋毫無犯,在成都城內,李順開始施行王小波提出的“均貧富”主張。對於城內的富人們,李順沒有趕盡殺絕,而是他們的財產和糧食詳細的做出統計,然後留下他們生活必須的錢糧,多餘的一律沒收,用來賑濟貧民,典型的“均貧富”思想。

這種平均的思想主張,讓李順的隊伍倍受貧苦民衆的擁戴,蜀地境內的百姓紛紛翹首期待“應運雄軍”的到來,有民衆的支持,“應運雄軍”所到之處,望風歸附,除了少數州縣之外,當時四川全境幾乎都被大蜀政權佔領,聲勢之大,震驚宋廷。

王小波起義結局

川蜀之變讓整個宋廷爲之震驚,彼時宋朝龍庭裏坐的是宋太宗,宋太宗唯恐川蜀之變越演越烈,急忙派親信王繼恩率領禁軍前去鎮壓。

王繼恩這個人雖然是個宦官,但是頗有謀略,他領旨之後,兵分兩路,一路從東面堵住巫峽的起義軍,一路則是自己親率大軍進入劍門。

公元994年四月,王繼恩採取分兵包圍、各個擊破的辦法消滅了各地義軍,先後攻破劍州、綿州、閬州、巴州,直逼成都。東路軍則攻破東入蜀道的重要關隘夔門,進入涪江流域,逼近成都。

同年五月,王繼恩集合東西路兵馬重兵圍攻成都,由於各地義軍以被王繼恩的大軍消滅,成都孤立無援,李順率領十多萬“應運雄軍”攖城拒守,奮勇迎戰,雙方在成都城下展開激戰。

最終,起義軍寡不敵衆,戰死三萬餘人,成都失陷,李順戰死,城破人亡。

成都失陷,李順戰死之後,起義軍並沒有就此被消滅,而是堅持在各地鬥爭,爲王小波提出的“均貧富”這個超越時代的理想而鬥爭,聲勢依然很大。李順的舊部張餘率領軍隊先攻佔嘉州,再佔戎州、瀘州、渝州、涪州、忠州、萬州,在攻打夔州的時候失利,退回嘉州。

公元995年二月,宋軍大舉進攻嘉州,張餘兵敗戰死,五月,張餘的部下王鷺鷀稱“邛南王”,進攻邛州和蜀州,宋太宗以石普爲西川都提舉捉賊使,並免除蜀地租稅,以示安撫,王鷺鷀率領的起義軍最終被鎮壓下去,王小波起義就此失敗。

王小波起義的影響

王小波起義雖然持續時間很短,只有兩年多時間,範圍很小,只在四川境內,但是其影響很大,也很深遠,是中國古代史上一次重要的農民起義。

王小波起義中提出的“均貧富”的思想,是中國古代農民鬥爭的一個新階段,在王小波之前,唐末的黃巢曾要求實行賦役負擔上的“平均”,西漢末的赤眉軍提出“殺人者死,傷人者償”的要求,東漢末的黃巾起義則要求建立“黃天太平”的理想社會,但是不管是黃巢還是赤眉軍、黃巾軍對平均主義的主張還處於懵懂階段,平均主義還不明顯。

而王小波起提出的“均貧富”則是直接、鮮明、具體地反映了農民階級的平均主義思想,將鬥爭的矛頭直接指向了不平等的封建分配製度,表現出王小波本人超前的思想高度,同時也表現出中國古代農民階級反封建的鬥爭,從早期反對剝削階級對人身的奴役,到後來反對財產的不均勻,具有明顯的進步意義。

王小波提出“均貧富”口號的根源

“均貧富”這一口號的提出絕非偶然,而是宋代經濟發展的產物。王小波起義之前,宋朝已經建立30餘年,因爲宋廷採取“不抑兼併”的政策,導致土地兼併現象非常嚴重,誰有錢有能力,土地就歸誰。這一政策的初衷本來是爲了鼓勵百姓墾荒種田,但是結果卻導致社會貧富不均,貧富差距越來越懸殊,財產分配不均的現象更加突出、更加明顯、更加表面化,階級矛盾也越來越尖銳,最終導致農民起義。

#拍一拍宋朝#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