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節目,我們談到了曹操在起兵之初一直依附於袁紹,這其實不是什麼新發現,但是,過往的三國故事中,曹操的依附,基礎是獨立自主,真實的情況卻是,曹操就是有一定獨立性的下屬。

打個比方就是,前者是袁紹投資,曹操掌握公司實際控制權,後者則是袁紹開總公司,曹操就是個分公司。

後者,纔算真的“袁曹一家”,也正因爲這個,張邈才擔心曹操終究要爲袁紹害死自己,畢竟老闆發話,分公司領導扛個兩回也就算到勁兒了。

確定了這一認識基點,再來看朱靈和曹營諸將的履歷,就很是耐人尋味了。

儘管在《三國志》本傳中說朱靈“名亞徐晃等”,但在曹操於官渡之戰前的征戰中,他的地位或者說實力明顯高於徐晃、于禁、樂進等人。

史書記載朱靈“督三營”,已然步入將軍行列,哪怕是偏將軍、裨將軍,也是將軍。

比他名高的徐晃,在投奔曹操之前任騎都尉,在曹操擊破楊奉時拋棄主君歸降,職務未變,曹操給他配屬了兵馬,所謂“太祖授晃兵”,讓他進攻卷縣和原武的賊兵,勝利後,升遷他爲裨將軍,之後,一直到官渡之戰中,才升遷爲偏將軍。

排位更高的張遼,在投奔曹操時,被拜爲中郎將,在官渡戰前,升爲裨將軍。

約略同時,于禁僅爲平虜校尉,至官渡之戰中方升遷爲裨將軍,而樂進雖然在曹操起兵時就爲“帳下吏”,到官渡之戰後,仍然只是一個討寇校尉。

其餘如李典,統帥堂兄李整的數千家部曲,才任中郎將;許褚從徵張繡,爲先登,斬首以萬計,也只授予了校尉;呂虔作爲曹操在兗州的從事,統領家兵守衛湖陸縣的交通要衝,之後任襄賁校尉;至於坐鎮中軍的史渙,也只是行中軍校尉;韓浩則還是袁術所任的騎都尉,先在夏侯惇部下,後被曹操任命爲“護軍”。

哪怕是諸曹夏侯,也只有夏侯惇和曹洪被授予鎮守一方的重任,前者在官渡之戰時鎮守司隸,任建武將軍,後者則設防於南陽郡,任厲鋒將軍,而夏侯淵和曹仁,一者爲行督軍校尉,一者爲議郎督騎,不過,除曹洪之外,夏侯惇、夏侯淵、曹仁,都領郡太守,級別自然都跨過了二千石的門檻。

總結一下,在官渡之戰時,曹操任車騎將軍、司空,重號將軍又是三公,軍事組織實則是車騎將軍統諸將,但他部下的將領,卻明顯分爲四個梯隊:

第一梯隊,親族重將,負責方面鎮守,只有夏侯惇、曹洪二人,分別任建武將軍和厲鋒將軍;

第二梯隊,外姓諸將,負責分路統兵,有張遼、徐晃、朱靈等人,分別任偏將軍、裨將軍,還有一位棲身不久的,就是偏將軍關羽;

第三梯隊,中軍諸校,負責中軍各部,有夏侯淵、史渙、韓浩、許褚,分別爲行督軍校尉、行中軍校尉、護軍、校尉,相同之處就是,都是校尉職務。

第四梯隊,領軍諸校,負責統帶部曲,有于禁、樂進、李典、呂虔、王忠等人,分別爲平虜校尉、討寇校尉、中郎將、襄賁校尉、中郎將,基本屬於校尉一級。

這些有名有姓的將校,出自《三國志》的傳記,本就是曹魏政權認可的功臣,在這個時期,官職地位上的分層,恰恰說明了曹操集團的軍事組織不是草臺班子,而是有一套完整的組織邏輯在。

曹操的車騎將軍開幕府,規制上本身就只比大將軍次一等,而袁紹的車騎將軍即統雜號將軍,可知夏侯惇、曹洪其實也是歸屬於曹操總統,但正因爲稀缺,所以曹操部下的偏師出征,往往由偏將軍指揮,而裨將軍則歸屬於出征將軍之下,比如左將軍劉備督朱靈、路昭攔截袁術,朱靈應該即裨將軍。

而作爲統領多營的偏、裨將領,他們的來源竟全部來自於降將,或者說投奔者,這就意味着,他們的入夥,應與他們帶入曹軍的部曲數量有關,至少有一整套中、下層軍官的架子,才能出現徐晃那種曹操一授兵,就能出征打仗的情況。

而中軍諸校,絕不能等同於今天的團長、營長,而是帶着功能的角色,比如史渙爲行中軍校尉,《魏書》記載說他:行中軍校尉,從征伐,常監諸將,見親信,轉拜中領軍。

之前的節目已經說過,所謂的“監”,其實就是漢制下的統兵使者,而他出徵又有“從”字,說明史渙不是獨自行動,而是跟着曹操,代表他指揮、管理諸將,這個職責,後來在魏國肇建時,演變成了“中領軍”一職。

韓浩,則是先在夏侯惇麾下跟着打仗,被曹操看中,任命爲“護軍”,待到日後曹魏肇建,演變爲“中護軍”。

兩者相加,正是沮授在袁紹幕府中的“監統內外”。

至於夏侯淵的“督軍校尉”,沒有看到他在官渡之戰前有任何戰場表現,此戰之後,他緊跟着就去督運兗州、豫州、徐州軍糧以供應軍隊,說明他的本職,很可能就是“後勤主管”,待到有戰功了,才拜爲典軍校尉,開始走上戰場。

許褚的職務是校尉,可職責卻是統帥親衛保護曹操,也不算野戰軍的團長。

結合一下其餘的校尉,他們還不具備擁有“部曲”的資格,因爲校尉即“部”的主官,總不能自己管自己吧?

所以,這個兵馬還得曹操來授予、調撥。

而李典、呂虔實則屬於在外鎮守要點的中郎將、校尉,王忠的中郎將或許情況也類似,即以家兵、鄉民、賓客、部曲構成鎮守力量,類似的還有李通,這些編制,就要和常跟隨曹操征戰的營兵相區別。

由於史書記載的缺失,甚至是刻意遺忘,曹操麾下得以立傳的軍將非常有限,哪怕與建安末年列名於《魏公勸進箋》中曹操軍府成員的名單相比,也不到2/3,其他人只剩下一個光禿禿的名字,事蹟和生平一概闕如。

不過,這也客觀上幫助我們劃定了陪“曹魏集團”走到最後的,鐵桿兒支持者的範圍,由此反推,曹操陣營在創業期內的組織形式與力量規模,反倒會發現一些讓人瞠目結舌的真相。

答案究竟是什麼,請聽下回分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