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才藝”成了時下最流行的學習內容,而各種各樣的才藝班也如雨後春筍般興起。似乎,學習才藝就是跟得上時代的表現,而不學則意味着“落伍”。爲什麼才藝學習如此受追捧?

一位母親這樣說:“當代社會的多元化發展趨勢更需要複合型的人才,而單一型人才則不被看重。爲了能讓孩子的智力能力得到全面發展,成爲一個綜合素質較高的人,不學一兩樣才藝,是不行的。”原來,“才藝”被媽媽們認爲是孩子智力能力全面發展的保障。

其實不然,如果說“德、智、體、美、勞”能夠代表“全面”的話,才藝作爲“美育”的一部分,充其量也只是佔全面發展的1/5。所以,孩子即使學了再多的才藝,也不能稱得上“全面”。從另一個角度講,才藝並不是發展孩子智力能力的唯一途徑,像體育和勞動也一樣能開發孩子的智力。

然而調查發現,中國83.9%的父母認爲要對孩子進行才藝培養,近80%的父母希望讓孩子參加不止一項的才藝訓練。爲什麼會這樣?大部分原因是盲目跟風。有的媽媽很困惑:人家的孩子都在學才藝,我們家孩子不學,不就不如其他孩子了嗎?人家孩子都學好幾樣才藝,我們只學一樣,恐怕不夠吧?在這種攀比心理的驅使下,媽媽不得不讓孩子跟風學才藝,不管花多少錢,孩子只要學了,媽媽心裏就踏實。

但是,孩子學習才藝的理由,應該是“因爲別人學,所以我也學”嗎?一定不是啊!孩子學習才藝的理由應該出於興趣的培養。所以,如果孩子對學習才藝並不感興趣,那我們就不要強迫他了。

▲ 正確認識才藝

到底什麼是才藝?“才”就是才能,“藝”則是技藝,包括琴、棋、書、畫、詩賦等。我們希望孩子掌握某項技藝,而孩子掌握之後,作何而用呢?

古代的文人都擅長琴、棋、書、畫,他們在高興、悲哀、惆悵時,會彈奏一曲,以抒發自己的情感;遇到好友來訪時,興致使然,於是對弈一局;出去遊山玩水時,看到大自然如此美麗,潑墨於紙,作畫一副……這些才藝完全成了感受生活、抒發情感的途徑,他們不會把才藝當成負擔,他們會在其中享受、感嘆和領悟。

因此,學才藝是熱愛生活的體現,獻才藝是表達情感的過程。所以,才藝學習絕非技能培訓,孩子爲什麼愁眉苦臉地學才藝?因爲他沒有感受到情操被陶冶了,反倒覺得因爲學了才藝,所以痛苦不堪。

原因出在哪裏?老師是一方面,更多的是我們對待才藝的態度太功利,總想讓孩子通過學習才藝獲得什麼短期利益。如果說,一定要獲得利益的話,那就是——快樂。如果孩子沒有獲得快樂,就不要讓孩子再痛苦了。

▲ 培養有興趣的孩子

田英人從小愛好廣泛,喜歡踢足球、畫畫、學英語、攝影,特別喜歡看書和寫作。他小學畢業時出版了《燦爛童年》一書,書中收集了他的繪畫和攝影作品,一些著名作家都提筆爲其寄語。2009年,他還出版了一本描寫中學生活的散文隨筆集——《中學生奏鳴曲》。

田英人的才藝之路是如何走的呢?田英人小的時候,父母都並沒有刻意培養他的興趣,基本是放任自流。但是,他特別愛看書。而且對他來說,寫作不是一件枯燥苦惱的事,而是充滿着快樂。關於畫畫,他沒有上過培訓班,就是自己總是在白紙上亂塗鴉,父母發現他喜歡了,才慢慢地領他接受較正規的訓練。而英語方面,田英人沒有提前學習,只是跟着小學的課程學習,當他感到學校的知識似乎不能滿足需求了,父母才帶他上了專爲兒童開的英語班。他自己學得很起勁,小學畢業時就能夠自如地和老外進行日常交流了。

田英人的父母完全以孩子的興趣爲培養宗旨。所以,我們一開始可以讓孩子去接觸和嘗試一些才藝內容,發現孩子的確很感興趣時,就可以有針對性地培養他。畢竟,以興趣爲基礎的培養纔是最有意義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