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的人生高度,都和和自律密切相關。

然而對大多孩子來說,自律都是個比較稀缺的習慣。

他們做事常常朝三暮四,想到什麼做什麼,沒一點計劃性,而且容易半途而廢,不能有始有終,這其實很不利於孩子的成長。

習慣不是天生的,自律也不是上天隨機賜給孩子的天賦,而是在後天中形成的,在家庭中養成的。

家庭教育決定孩子的未來,每個成功的教育案例背後都離不開的父母的發力,那些自律的孩子,往往來自於這樣的家庭。

01父母趁早管教的家庭

李玫瑾教授把人的一生分爲了幾個階段,其中,孩子3-6歲是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孩子3-6歲你不管,長大以後想管也管不了。

一說到自律,有些父母就覺得這是大孩子才應該養成的習慣,對於還不到十歲的孩子來說,自律對他們來說太苛刻了。

父母這樣想,其實是對自律的一種誤解,自律不只是自覺學習。

對於年齡尚小的孩子來說,早晚刷牙,少喫零食,看動畫片的時間有所約束,控制情緒,不亂髮脾氣,不動不動就哭,這都是自律的表現。

在孩子十歲之前,父母總是以孩子年齡小爲藉口縱容孩子,那麼等孩子十歲之後,再去要求孩子自律,其實很容易讓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所以,管孩子要趁早,尤其是在培養孩子自律這點上。

孩子6歲前,是心理發育最迅速的時期,也是孩子性格和習慣養成的關鍵期,這個時期,父母傳遞給孩子的價值觀,產生的影響是最深刻,也是最直接的。

父母從小給孩子立下規矩,讓孩子知道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喫零食要有節制,看電視要有節制,不能隨心所欲,任性妄爲。

總之,就是要讓孩子學會剋制,一個從小就懂得剋制的孩子,長大後自然而然也懂得自律。

02父母以身作則的家庭

孩子的自律,從來不是父母逼出來的,而是引導出來的,

有句話說得好:父母是原件,孩子是複印件,要想有一個自律優秀的孩子,首先得看作爲原件的父母自身是否足夠自律。

教育孩子,最怕的就是“只許州官放火,不許百姓點燈”。

要求孩子好好學習,自己卻不思進取;

要求孩子早睡早起,自己卻熬夜玩遊戲刷手機;

要求孩子遵守規則,自己卻在踐踏規則。

這樣的父母,越逼孩子,孩子越叛逆,甚至隨着孩子年齡的增長,父母在孩子心裏會越來越沒有威信。

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他熱愛讀書,每晚7點後就是他的學習時間,這段時間誰都不許打擾,不論天氣炎熱還是寒冷,從不更改。

正是以自身的行爲營造了一個良好的教育環境,他的這種“讀書無止境”的觀念,悄悄植入了孩子心中。

他的兒子年近三十,在艱苦的條件下依然發奮學習,憑藉自己的努力考上大學。

最高級的教育,不是居高臨下的指揮,而是和孩子一起相伴成長。

好的家庭,父母的角色是多元的,他們不只是父母,還是孩子的朋友,是他們的引路人,更是他們的榜樣。

而糟糕的家庭,爸爸只做“提款機”,媽媽只做“生活保姆”。

教育是一場心胸和智慧的遠行,父母示範多一點,說教少一點,孩子的成長之路纔會更寬廣。

03父母捨得放手的家庭

一位媽媽向另一位媽媽請教:

“怎麼你家孩子早上不用催就自己乖乖起牀了?我家孩子每天早上都要三催四請,出個門跟打仗一樣。”

這位媽媽說:“沒什麼辦法,就是不去催他,我們不催孩子,孩子就會自己催自己。”

孩子也不是天生就這麼省心的,剛開始的時候,這位媽媽每天早上也是手忙腳亂的,恨不得直接給孩子裝個加速鍵。

後來她覺得總這樣催不行,於是就對孩子說:“以後我們早上七點半出門,我不會催你,只會提醒你,但是如果遲到了,老師只會批評你,不會批評媽媽。”

剛開始,孩子不當一回事,依然慢吞吞的起牀、刷牙、喫早餐、出門,沒有媽媽的催促,毫無疑問,孩子遲到了,並且挨批評了。

放學後,孩子一臉委屈,怪媽媽害自己遲到了,媽媽又把之前按的話說了一遍。

第二天,孩子還是不急不慢的,媽媽提醒了一下,想到昨天遲到被批評了,孩子立刻加快了速度。

雖然還是遲到了,但是已經比昨天早一點了。

就這樣持續了一段時間,孩子早上再也不用催,自己看着時間起牀、刷牙,喫早餐,也再也沒有遲到了。

當你希望孩子自律、而不是事事由自己去掌舵時,就一定要學會放手,看着他犯錯不去插手,看着他慢吞吞的不去幫忙。

永遠做一個陪練而不是比賽的主導者,唯有此,才能讓孩子學會對自己負責。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一句話:“使學問真正深入到我們的血肉裏去,真正地、完全地成爲生活的組成部分。”

讓孩子養成自律的習慣也是一樣的,只要讓自律真正得成爲孩子生活的一部分,孩子才能變成一個自律的人。

父母在孩子小的時候多管一點,成長的過程中多示範一點,長大後多給孩子一點自由,孩子的自律就是這樣形成的。

自律是孩子成功的必要前提,而每個自律的孩子都離不開家長的引導和培養。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