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董雄

1

貫穿嘉興城東西的中山路,被稱爲浙北第一街,就如上海的南京路,北京的長安街。

嘉興的中山路流淌着生命的熱血,充滿激情,伴隨着嘉興城的誕生、發展,穿越古今,合着時代的旋律展現風姿。千百年來,中山路從一段一段小街,變成通衢大道,從幾百米長一直到十幾公里長,集中了嘉興悠久歷史文化風貌和建築精華,成爲嘉興最古老、最有魅力的長街。

記得1964年我在小學讀書,有一天,班主任陸一鳴老師一進教室就說,同學們,中山路要修成嘉興第一條柏油馬路了。

放學後,七八個同學從少年路直奔大營橋,興奮地看工人動撬路中的豎磚,掘泥,墊石。之後好多次趕到工地,好奇地看着澆柏油,鋪細石,跟着壓路機走上平坦的新柏油路。

那時,興奮和好奇的不僅是小孩和老人,更是那些好不容易買了自行車的青年工人。

2

中山路是1945年抗戰勝利後連接原薦橋街、嘉興縣前街、集街、天官牌樓,拓建爲8米寬的新路,用青磚側砌鋪就,成爲當時城內寬暢的東西幹道,爲紀念孫中山,這條路命名爲中山路。

這在當時也是嘉興城市復興的一大建設,將東門鬧市和民國縣政府、中山廳廣場貫通,可通行汽車,那時慶祝抗戰勝利,舉行抗戰後第一屆運動會都通過中山路,彙集到中山廳廣場。

中山路見證了嘉興百姓慶祝抗戰勝利的狂歡喜悅,更是沉澱了嘉興悠久的歷史文化。

中山路邊店鋪、宅院中,代代流傳多少故事和傳說,烈女河、鳳凰河依路而伴,元代嘉禾八景中“月波秋霽”和清代嘉興八景中“瓶山積雪”“韭溪明月”都在中山路畔。

路東段薦橋街的薦橋得名於民間流傳的孝婦陳氏蒙冤,雞鳴申雪的故事,明人《薦橋記》記有此事此橋;路西段天官牌樓有明代吏部尚書吳鵬的宅院,路邊立有天官牌坊故名。

而路中段的集街的歷史可追溯到三國時期。根據《嘉興市志》主編史念先生的考證,在嘉興建城的時候,集街的某一段已存在了。晉代幹寶所寫的《搜神記》中就講了一個發生在嘉興西埏裏的故事。說明在1700年前就有西埏裏地名。

古代沒有稱街的,只有裏,就是人們聚居的地方,是一個有市面的街坊。這個位置便是跨市河的西埏橋一帶,現在是中山路和建國路交界的地方。

3

集街得名應是集市,清代《古禾雜識》雲“宏文館前直街,自韭溪至西埏橋,趁集者,列肆市中,百物輻輳,喧譁雜沓,晝夜不已,此街因名集上。”

清嘉慶十五年(1810)翻修街面時,曾於少年路口街溝中出土磚一塊,兩面俱有文字,一面楷書中二行爲“人豐翕集,市井駢闐”,後一行爲“大宋政和三年癸巳歲”。磚面刻有“秀州嘉興縣郭五鄉居住會首胡公佐……,同力重徹大市官街一道,自韭溪橋東徹至菩薩橋……”。

據此可知,北宋中山路中部即稱大市上,其時的官街從韭溪橋(現中山電影院前)至菩薩橋(現勤儉路建國路交叉處),依舊是現代城市商貿中心。

清代嘉興商業區雖移至城外,集街仍有市集,縣署、瓶山、宏文館、鴛湖書院、演武廳、教場、府學等都在附近。

原中山路邊的烈女河、鳳凰河和北門市河傳說是韭溪故河,在未築大城前,運河從莫家灣、廣平橋向東穿城而過,水流清而急,築城後,運河沿城牆外過,城內韭溪逐漸縮小改道。

中山路舊有的韭溪橋原爲石拱橋,相傳明清年間,城中逢元霄、中秋,韭溪橋頭賞月爲時尚,“韭溪明月”爲一道風景。

韭溪水在城中諸水中最清,大旱未乾涸,1934年旱災,河底朝天,田地龜裂,唯韭溪橋下依舊細水涓流不止。

上世紀六十年代填河作人防工事時,築壩抽水,韭溪橋頭水久抽不幹,潭水清淨,爲一奇觀。

4

解放時,中山路東起環城路,西接西門大街,長1500米,街側商店稀疏,樓房破敗。

在那一段時間,新造的江南春菜館、南湖戲院使中山路和環城東路熱鬧一時,1969年建向陽橋(後改爲中山橋)直通火車站。

1980年後中山路先行向西,拓寬爲36米,開通至環城西路。

1983年中山路全路拓寬重建,並新建中山西路橋向西延伸,帶動城市向西部開發,這是市中心道路第一次向西突破環城河,向外發展。

1986年11月全線築成通車,重建的中山路長3.14公里,比原路增長一倍多。中山路路幅40米,三塊板式,瀝青路面,中設兩條2米寬條型花壇爲分車帶,內種香樟、石榴、紅葉李等樹和杜鵑、美人蕉等花草,兩旁人行道各寬6米,法國梧桐作爲行道樹。

在道路拓寬時,街東段所有房屋全部拆除新建高樓,西段一座座新建築在田野中拔地而起,共建大樓60多幢。

東段五金大樓、文華園、絲綢大樓、工人文化宮、民豐商場、商業大廈、江南大廈、興業大廈、電力局、郵電局、中山影城、市政府、嘉興賓館、新華書店、交通大樓等,過中山西路橋,迎面是當時最高的18層中山飯店和對面的輪船碼頭,向西新建的大多是政府機構,分別爲郊區政府、市交通局、建委、電大、教育局、法院、檢察院、安全局、報社、中醫院以及金融機構和汽車站、體育館,全路以嶄新的面貌展示,成爲嘉興市政治、商業、文化娛樂中心。

當年,中山路的建設思路在全省是創新的,將房屋的拆遷和高樓的興建都交給有關單位負責,充分調動全社會力量,使中山路拓建速度快,起點高,這條嘉興歷史最悠久的主要街道,建好後以道路寬暢、街貌優美,被人稱爲浙北第一街。

5

在新一輪城市建設高潮中,中山路依舊引領建設時尚,位於中山路二環路口的陽光大酒店建成投入運行,新穎時尚的設計和玻璃幕牆一時成爲嘉興新世紀標誌性建築。

1997年中山路從中環路再向西延伸2010米,直走新320國道,全長已達5.35公里,路幅42米。上世紀末掀起的舊城改造,加快了中山路兩側樓宇的更新,一些在拓建中山路時新建的大樓也被改建。

輪船碼頭首先改造成酒店和娛樂場所,中山飯店改造成市第二行政中心,市文化局等部門入駐。位於吉水路口的歐式建築的市少年宮,建成不到10年率先被拆除,由同創房地產開發公司開發建設成兩幢高樓後,出售給菸草公司和交通銀行。

2001年10月1日,位於中山路的市政府搬遷新址後,所有建築全部拆除,歷時1年多,土地拍賣後開發成中山名都商住樓,設計成三幢圓柱形建築,別緻新潮,給中山路增添新的活力。

之後,三中、郊區政府、安全局、建設局、報社、電大等原設在中山路的機關大樓紛紛搬遷,改造或拆除新建商業大樓或酒店,當年在中山路西面建造的設施一流的體育館、體育場也於2005年拍賣拆除,新建了耀城廣場,沿街130米長的29間商鋪, 4幢75米高樓讓中山路引領時尚。

秀洲區政府搬遷到西區後,帶動了中山西路的開發,沿路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站在中山西路的秀洲大橋向東眺望,中山西路宛如上海外灘高樓聳立。

隨着大潤發、沃爾瑪超市的成功進駐,金都佳苑等高檔住宅新建,全新面貌的中山西路,以新的商業業態集聚人流成了城市的副中心。

6

2004年,中山路從中山橋至中環路3.05公里實施改造,將18年前建成的三塊板式美麗的路景,重新改造成適合交通的道路,中間各二米的綠化帶被拆除,改成中間20米雙向六車道的機動車道和兩側4.5米的非機動車道,說這樣可以緩解東西間道路堵車,讓車跑得暢快些。

路兩旁的5米寬人行道全部採用花崗岩鋪面,很有氣派,這次改造投資2000多萬。

那些已生長了18年的樟木、石榴、紅葉李全部移植至南湖大道。

與此同時,中山路又新建了跨新國道和外環河的大橋,繼續向西延伸,越過蘇嘉高速公路,還要向西延伸。

隨着中山路的延伸,新的高樓又如雨後春筍般爭先恐後地湧現在人們的驚喜之中。

--EN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