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周時期的中央權威大幅下降

春秋戰國的社會環境,我想各位讀者想必都有一定的瞭解,不論是相關的史料,還是運用今天科技、藝術手段實現的電視劇、電影模式的歷史情境再現。

這都是幫助我們能夠深入瞭解,這段充滿傳奇色彩和時代變革意義時代的重要方式。

春秋戰國局面的出現,其實是當時奴隸制社會不斷走向瓦解,王權下移,諸侯國先後爭霸的直接結果。

但是關於春秋戰國時期各個諸侯國的形成,我想我們也應該有所瞭解。在熟讀歷史朝代順口溜之時,我們會背到"夏商與西周,東周分兩段"的片段,而這個東周分兩段實際上指的就是春秋戰國。

而東周能夠作爲一個歷史時代單獨出來,實際上還是和西周有着直接關係的。

公元前770年,西周晚期經過了一次政治革命之後,新即位的平王選擇了都城東遷洛邑,由此開始了東周的歷史。

周朝雖然名義上享年八百載,但是實際上真正能夠實現中央穩定統治的時期,大多都是在西周。

因爲東周建立之後,雖然周天子依然屬於名義上的天下之主,各地分封的諸侯王也紛紛表示擁戴,但是這種表面上的順服,實際上已經充分證明周天子威望土崩瓦解的大勢所趨。

楚國建國之初,實力很弱,只能自力更生

西周時期,在幾任周天子採取龐大的分封政策後,在西周的統治範圍內,實際上形成了大大小小八百多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實力不一,但是這卻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分裂割據的雛形。

而在這八百多個諸侯國當中,在進入東周初期,大部分基本上被一些小規模的兼併戰爭所吞併,由此形成了春秋時期的齊、趙、晉等等,幾大較強諸侯國割據的局面。

楚國的政權建立由來已久,其也是西周天子分封的最早一批諸侯國的一員,但是由於地理位置偏遠,並且勢力範圍比較小,因此在西周時期其名號遠不如齊國、趙國等來的響亮。

與此同時,在西周分封的八百多個諸侯國中,真正強大的且有一定實力的,基本上都是周氏宗親以及功臣子弟,剩餘的基本上都是極小的諸侯國,有的甚至只管轄着幾個小鎮而已。

楚國建立之初由於位於偏遠的蠻荒之地,因此沒有足夠的實力去和其他周邊的諸侯國爭奪地盤,再加上當時西南地區的交通十分不便利,這也就嚴重製約了楚國早期的發展與壯大。

於是乎,在楚國建立之初,其國王是對周天子表現出了極致的順從,並且想要從中央得到一些政治、經濟上的照顧,以便擺脫困境。不過隨着周天子的威望不斷衰減,楚國國王也只得選擇自力更生,艱苦奮鬥了。

《史記》載:"乃有刑罰之闢,攻伐之兵,征討之備,威讓之命,且有文告之辭。布令陳辭若有不至,則增脩於德,故無勤民於遠。是以近無不聽,遠無不服。"隨着楚國的壯大,開始加入諸侯爭霸

就這樣楚國統治者一方面想周天子,也就是西周中央方面表現出自己忠心耿耿,絕無二心,另一方面埋頭苦幹,腳踏實地,開始不斷開發蠻荒之地,以便滿足諸侯國的發展需要。

而由於楚國地勢偏遠,這就造成了天高皇帝遠的局面,楚國反而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擺脫了束縛的楚國開始進入到一段快速發展時期。

隨後經過百年的發展,周天子已經基本上失去了對天下諸侯王的掌控,各地諸侯王紛紛割據自立。此時的楚國君熊渠看清形勢,便跟隨歷史潮流亦割據自立爲王。

進入到東周之後,楚國雖然已經在當時的南方,成長爲了一個勢力較強的諸侯國,但是其卻並沒有繼續向南發展,而是進入到了戰火紛飛的中原爭霸戰爭當中。評價

楚國雖然也是西周時期被最早分封的諸侯國志之一,但是由於地理位置上的限制,這使得楚國在初期發展階段,所面臨的的環境是非常嚴峻的,瓶頸也是非常之大的。

在經過楚國幾代國君嘔心瀝血,對於荊楚之地的開發之後,荊楚文化逐漸出現在歷史舞臺,並且成爲一個極具地方特色的文化體系。

而如若再繼續向南部未知地區進行擴張的話,這對於楚國的國力是一個非常大的考驗。

而隨着周天子權威土崩瓦解,地方諸侯紛紛割據自立爲王,楚國自然也不能被時代所拋棄,其所要做的就是主動融入到諸侯爭霸戰爭當中,方便分一杯羹。

因此轉戰中原戰場,提升自身的知名度,纔是楚國最爲看重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