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對於“血液黏稠度”這個指標看的很重要,認爲這是導致心腦血管疾病的一個重要風險因素,如果簡單的不加分析的來判斷,確實容易得出這樣一個直觀的結論:血液黏稠度升高,會導致血流速度變慢,血流速度變慢,就更容易造成相關脂質的沉積以及形成血管栓塞風險的增大,但實際上,如果真正瞭解了心腦血管疾病發病風險因素,就會明白,其實血液是否黏稠,對於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判斷,並沒有太大的意義。我們今天就從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角度來談一下正確認識“血液黏稠”的問題。

血液黏稠是怎麼回事?

我們身體裏的血液一直在不停流動,爲什麼的身體輸送氧氣和其他各種營養物質,只要是流動的液體,往往就具有一定的黏度,不同的流體具有不同的黏度,與其中的主要成分有一定的關係,如果我們把水的黏度當作是1,那麼我們血液的全血黏稠度一般在4~5之間,這個黏度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血液中血細胞的濃度高低以及血漿中血漿蛋白以及其他成分的含量高低,血液黏稠度是血液的一項物理指標之一。

但需要指出的是,血液黏稠度的高低,是受諸多因素影響的,同時也往往是變化比較大的一項指標,比如一個人一天沒喝水,和檢查前喝了大量的水,去檢查血液黏稠度指標,可能同一個人的檢查值就會有很大差異,除了嚴重缺水以外,藥物影響,嚴重缺氧,血細胞異常,骨髓性疾病等都有可能導致血液黏稠的情況出現。

血液黏稠度增加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病理性原因所導致,生理性的往往通過及時補水等方式就能夠糾正改善,而如果是病理性的原因,特別是血液疾病導致的血液黏稠,就應該結合具體病症,對症進行改善和調整,如果長期受到血液黏稠影響,血液在體內的流動速度會減緩甚至受阻,導致身體多個器官的血液灌注受到一定影響,確實可能會出現頭暈,乏力,經常犯困,陣發性視力模糊等症狀的出現,但這些情況的出現,也並不能就一定是血液黏稠度增加所導致,因此,並沒有什麼特徵性的症狀,能夠明確判斷血液的黏稠度,如果懷疑有血液黏稠問題的朋友,去做一個血液流變學的檢查,就能夠知道自身的血液黏稠情況。

高血脂血液黏稠

有很多朋友之所以認爲血液黏稠的人,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更高,往往就是將血液黏稠與血脂的升高聯繫在一起,的確血液中脂質成分的升高(特別是甘油三酯的重度升高),會從一定程度上增加血液的黏稠度,但血脂升高主要是指血液中載脂蛋白結合的脂質成分濃度的增加,這種血脂的升高,對於血液黏稠度的影響,其實並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大,因此,如果發現自己血液黏稠度增加,就認爲是自身的血脂升高導致的,不但不夠科學準確,而且還可能延誤其他原因導致血液黏稠的診斷治療,得不償失。

高血脂是可能造成血液黏稠的一個因素,但絕不是唯一因素和必然因素,因此,千萬不要把兩者混爲一談。

血液黏稠度的高低,與心腦血管疾病風險高低,沒有太大關係

在正規醫院的心內科,通常是不會要求患者進行血液流變學檢查,檢查血液黏稠度來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血液黏稠與否,如果說與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大小完全不相關,未免太過武斷,但血液黏稠度指標的確也不是臨牀上評估心腦血管風險高低的主要因素,究其原因,主要與以下兩個方面的原因有關——

1.前面我們已經談到,血液黏稠與否,與許多生理性及病理性原因相關,因此,單純通過血液黏稠度高低來判斷心血管疾病風險高低是不靠譜的。

2.血液流變學檢查血液黏稠度,是體外的一種檢查方式,測定的是血液本身的黏稠程度,這種流變學檢查,並不能真實準確地反應血液在人體內部的流動變化特徵,血液在體內的流動變化,除了血液本身的黏稠度以外,還與血管本身的硬化、狹窄程度有密切關係,因此,單純通過這一個指標,是無法評估心血管疾病風險的。

因此,血液黏稠度的測定,一般對於配合其他指標診斷血液相關疾病有一定的臨牀意義,而對於心腦血管疾病風險的評估,其臨牀意義並不大,想要評估心腦血管疾病風險,還是應該從血脂,血壓,血糖水平,年齡,家族遺傳因素,血管斑塊產生情況,血管斑塊穩定性評估情況等多個方面來進行綜合的評估考量,並針對相關的風險因素,進行積極地控制調理,才能夠準確評估判斷心腦血管疾病風險,更好地控制和降低心腦血管健康風險。

綜上所述,對於血液黏稠度這個指標,大家不必太過糾結,如果確實存在血液黏稠的問題,查找相關原因,積極的從生活習慣改善和疾病調理兩個方面,對因進行調理治療就好。而對於那些好怕自己“血稠”,會導致心腦血管疾病風險很大的中老年朋友,與其糾結血稠如何調理,還不如認認真真的保持健康良好的飲食習慣和運動習慣,調理好自己的血壓血脂血糖水平,來得更靠譜。

本文爲***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