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奶奶十年前被確診爲糖尿病,當時檢測空腹血糖10.2mmol/L,去醫院接受治療,剛開始服用降糖藥物,血糖維持的比較平穩,但是李奶奶感覺西藥會有副作用,於是採用中醫調理。用中醫調理糖尿病10年空腹血糖從10.2mmol/L降到5.4mmol/L。中醫藥調理糖尿病爲什麼效果如此顯著?

中醫藥治療糖尿病的優勢是可以有效改善臨牀症狀,整體調節糖脂代謝,有效防治心腦腎以及眼底、糖尿病足等併發症。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初發的患者,在生活方式干預基礎上服用中藥,或中藥配合強化胰島素治療,可以使部分患者胰島功能恢復,免於長期服藥。而糖尿病病程較長,胰島細胞功能明顯減退,長期服用西藥降糖或用胰島素仍不滿意者,配合中藥有協同降糖作用。

中醫調理糖尿病的核心病機

1、糖尿病中醫症候特點:虛

糖尿病最常見的症狀是乏力等,中醫證候最基本的特點是虛,尤其是氣虛。而在氣虛基礎上,很容易導致虛邪留滯,從而出現痰濁阻滯,或者瘀血內停等。虛邪留滯,痰瘀互阻,是糖尿病發病的關鍵。

2、糖尿病中醫病機的核心:熱

糖尿病可分爲兩大類型,即消瘦型和肥胖型。消瘦型糖尿病相當於中醫的“消癉”,其核心病機是脾虛胃熱,其病位中心在脾腎。五臟之中,腎爲先天之本,脾爲後天之本,故臟腑虛弱最關乎脾腎。腎虛則臟腑先天不足,功能低下,脾虛則運化無力,若飲食不慎則更傷脾胃,穀食難運,日久化熱,可致胃有熱,脾越虛。其火邪爲脾胃氣虛下流於腎形成的陰火,雖見 “大熱”,實爲虛火。

肥胖型糖尿病相當於中醫學的“脾癉”,其核心病機是中滿內熱,其病位中心在胃腸。蓋肥者膩,甘者滯,長期過食肥甘,胃納太過,脾運不及,穀食壅滯中焦,形成中滿;積久化火,形成內熱,波及臟腑則表現爲肝熱、胃熱、肺熱、腸熱,或肝胃俱熱、胃腸俱熱等,從而發爲脾癉。總體而言,鬱熱虛損體現了糖尿病不同階段的病機特點。

中醫糖尿病的分型與防治

1、溼熱蘊脾(清熱化溼)

半夏瀉心湯

主方:半夏、黃連、厚朴、佩蘭 等。加減:脘腑痞滿,頭暈沉重加佩蘭、藿香、桑白皮;肺有燥熱加地骨皮、知母。

2、肝鬱氣滯(疏肝解鬱)

四逆散

主方:柴胡、枳實、白芍、石斛等。加減:納呆加焦三仙;抑鬱易怒加牡丹皮、赤芍;眠差加炒酸棗仁、五味子。

3、脾虛溼盛(健脾化溼)

六君子湯

主方:沙蔘、白朮、茯苓、陳皮、山藥、佩蘭等。加減:倦怠乏力加黃芪;食慾不振加焦三仙;口黏膩加薏苡仁、白蔻仁。

4、氣陰兩虛(益氣養陰)

七味白朮散

黃芪、沙蔘、山藥、白朮、葛根、陳皮、麥冬等。加減:氣短汗多加五味子、山萸肉;口渴明顯加天花粉、生地黃。

糖尿病患者日常需注意的問題:

1、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達到“陰平陽祕”

人體要根據自然界的陰陽變化來調理自己體內的陰陽變化及合理地運用養生的方法和技術。如果違逆了四時陰陽的變化,則出現相應的病變。《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動;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少陰不藏,腎氣獨沉。” 因此,要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心情舒暢,適應外界環境變化,以達到“陰平陽祕”。

2、飲食有節,起居有常

飲食不能過飽或過飢,谷肉果菜五味要調和;要養成良好的生活規律和生活習慣。如果飲食不節,嗜酒肥甘,恣食辛辣,飢飽無常,宿食停滯均可損傷脾胃,發爲消渴。

3、形與神俱,恬淡虛無

人的健康不僅是指性體健康,精神、情志、思想也要健康。《素問·宣明五氣篇》雲“久臥傷氣、久坐傷肉。”過勞傷神、以妄爲常、少動久臥,則易耗傷脾氣,脾失健運,不能爲胃行其津液,發爲消渴。適當規律運動養生,循序漸進,舒適爲度,疏通經絡,調節氣血。

平時應將體力活動融入到日常的生活中,要以保持健康爲目的的體力活動爲每日至少30分鐘中等強度的活動,因爲生理學研究發現,運動30分鐘左右,降糖效果最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