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冬天,想要喫點能發汗驅寒、讓暖意流遍全身的食物時,麻辣、火鍋等名詞總會適時地蹦出腦海。

沒錯,小編說的就是川菜。

△說到川菜,首先想到的就是麻辣火鍋

然而麻麻辣辣可不止是冬日特供,BBC某專欄作家曾在炎炎夏日尋味四川。周旋於兔丁和魚湯之間,在不小心咬到一顆花椒時的,她着魔了:

“那感覺就像舔了一口電池,有無數電流在舌尖亂竄。”

更神奇的在於,喫辣出汗緩解了潮溼悶熱的天氣所帶來的生理不適;而麻辣帶來的灼燒和觸電感,“在某種程度上,似乎有幫人宣泄情緒的作用”。

△來到四川當然要嘗試一下麻辣兔丁

所以一頓鼻尖冒汗的風捲殘雲過後,食客們收穫的,是“巴適得板,安逸得喊”的身心愉悅。

可不分冬夏,中外通喫的川味,難道只有花椒一味?

這也太小看川菜了。

讓全世界愛上的中國味道

爲什麼外國人瞭解中國味道的第一筷子,都伸向了川菜?

這就不得不提到在美劇中頻繁刷臉的一道菜——宮保雞丁。不止《老友記》中錢德勒的作家老媽瘋狂爲其打call;甚至《生活大爆炸》中,謝爾頓因不滿雷納德更換了週三中餐日宮保雞丁的送餐餐廳,而負氣離家出走。

△錢德勒的作家老媽爲宮保雞丁瘋狂打call

雞胸肉切丁與花生米下鍋油爆,再輔以幹辣椒和花椒燜炒,鮮辣爽口醬香四溢,的確不失爲下飯良品。

這道外國人心中的中餐No.1,是由同治年間時任四川總督的丁寶楨所創。因融合了川式的麻辣,也成了川菜代表作之一。

在日本,代表中國味道的麻婆豆腐正巧也是川菜。名噪一時的《中華小當家》中,主角劉昂星的身份就被設定爲川菜館菊下樓的繼承者。而他展現天賦的第一道美食,就是以豆代肉的六味一體麻婆豆腐。

△讓人慾罷不能的麻婆豆腐

因爲這些出圈的川菜,外國人眼中的中國味道基本上被川菜鎖死了。

當年動畫片《花木蘭》在美國上映時,麥當勞爲給迪士尼宣傳,曾出過一款中國風的麥樂雞塊蘸醬。

雖然這款主打大蒜香氣、辣中帶甜、甜裏透酸的蘸醬,在味道上和四川辣醬沒有半毛錢關係,但依然被固執地命名爲川香醬(Szechuan sauce)。

不知道美國人是真實喜歡這種味道,還是爲川香二字所傾倒,總之喫到川香醬成了美國人的美食理想,甚至於有人從角落裏翻出了兩盒98年的川香醬,掛到eBay上,居然賣出了82年拉菲的價格。

大概是被國民動畫片《瑞克和莫蒂》cue了太多次,加上五萬多名網友的誠摯請願,2017年,麥當勞終於復活了這款蘸醬,結果就是排隊排出了蘋果上新時的盛況——人們等待了六個多小時,只爲一賞川醬之味。

△讓人爲之瘋狂的麥樂雞川香醬

爲川味瘋狂的,可不止普通民衆,還有各國政要。

比如,英國前首相卡梅隆喜歡喫火鍋,而且只喫紅鍋涮香菜丸子;德國總理默克爾就因爲愛喫宮保雞丁,訪華時還親自跑到菜市場買材料學廚;法國前總統希拉剋曾表示對中國有兩大崇拜,其中之一就是川菜。他甚至在巴黎高薪聘請了中國廚師,只爲隨時可以喫到川菜…

△默克爾曾在成都學做宮保雞丁

而四川,也是聚焦中國美食的國外紀錄片團隊們的打卡首選地。

《街頭美食鬥士》中白鍾元首次造訪成都就迷失在了肥腸粉和串串店裏,其中一場的美食主角明明是隆江豬腳飯,可白鍾元卻被店內免費的四川泡菜勾走了魂;

《安東尼·波登:未知之旅》裏,美國名廚安東尼和其摯友——米其林三星法廚艾瑞克一起闖四川,在水煮魚泡椒鳳爪麻辣兔頭的圍攻之下,兩人涕淚橫流卻欲罷不能的對話,可謂是美食圈的名場面之一了。

可短視頻up主告訴我們,外國人對川菜的接納程度都是一筷子一筷子練出來的。

他們會因毛血旺中的豬血和夫妻肺片中的肺片而尿遁,也會在嘗過回鍋肉後稱讚其爲世界上最好喫的五花,如果拌點菠蘿進去就更棒了。

更多的是像郭傑瑞那樣,走上“這個好辣”到“這個不辣”,再到“這個能不能加辣”的真香大道。

△大多外國友人無法接受的夫妻肺片

這纔是國外友人們初嘗川菜的正常反應:從舌頭着火腦袋冒煙,到忍不住再來一口直到光盤。

川菜的魅力,或許就像開篇“舔電池”的BBC記者所描述的那樣:“不適和滿足交替出現,川菜,是在以味道詮釋潮起潮落的人生吶。”

川菜是如何煉成的

川味讓人上頭的根源,還得從川菜的歷史說開去。

在宋朝之前,中國菜系還僅有“南人嗜鹹,北人嗜甜”的南北之分,但歷史中與川菜相關的記錄,卻可以追溯至距今一千多年的西晉時期。

因寫作《三都賦》引衆人傳抄而導致“洛陽紙貴”的文學家左思,就曾在《蜀都賦》中以“金罍中坐,餚煙四陳。觴以清醥,鮮以紫鱗”描述蜀人圍爐而坐喫火鍋的場景。

△《蜀都賦》中就有蜀人圍爐而坐喫火鍋的場景描述

直至北宋,川菜終於衝出蜀地走向全國,在各色菜式中擁有了自己的姓名。《東京夢華錄》中曾記載開遍汴梁城的川式飯館。

因明朝辣椒才傳入中國,所以這時的川菜並不以辣取勝,而是以“插肉面、大燠面”等麪食以及用“大小抹肉淘、煎燠肉”等用鹽酒醃製的肉食聞名。

沒有辣椒,並不妨礙川菜綻放光芒。

△四川擔擔麪

唐玄宗時期,在翰林院做學士的李白就做過一道凸顯食材本味的川菜:

除去內臟斬去腳掌的肥鴨,加陳年花雕、蔥姜等調料以及枸杞三七等藥材放入蒸具,灌入少許豬瘦肉熬煮而的鮮湯,用浸泡溼潤的錦紙封口。燜蒸三小時後,肉爛湯醇,唐玄宗喫後大爲驚喜,賜名“太白鴨”。

△太白鴨

但蜀地溼熱,飲食辛辣的傳統卻是由來已久。東晉史學家常璩所著的《華陽國志·蜀志》中說蜀人“尚滋味,好辛香”,在當時就已善用滷水、岩鹽調味,用花椒、生薑和食茱萸炮製辛辣刺激的口感了。

“巴國土植五穀,牲具六畜。蜀地則山林澤魚,園囿瓜果。”從常璩的筆下不難知道,巴蜀一直都是物產豐饒的天府之國。

可無奈經歷了明末清初長達四十餘年的戰亂、虎患和瘟疫之後,天府之國成了人間煉獄。

爲了拯救蜀地居民因喪亡驟減“不及他省一縣之衆”的人口危機,康熙發佈詔令:只要願意來四川境內墾荒,就能免費得到土地。

△天府之國

由此觸發了“湖廣填四川”的移民潮。隨着人流湧入的,還有南北東西的飲食文化。

《函海·醒園錄》系統地記錄過,在清朝乾隆年間,川菜就已經擁有了炒、滑、爆、煸、糟、醉、衝、拌、滷、燻、醃、臘、凍、醬等共計39種烹調技法。

直至清末,重慶開埠,飲食文化進一步交匯融合。在吸納融匯了東西南北各路菜系的精髓之後,現代川菜因此修煉出了“清鮮醇濃,麻辣辛香,一菜一格,百菜百味”的鮮明性格。

△川菜

如今的川菜,按地域特色,已被細分成了上河幫菜、小河幫菜和下河幫菜三大流派。

上河幫菜又名蓉派川菜,起源於岷江流域的成都、眉山和樂山等地,以用料講究、口感溫和、多來源於傳統食譜的官府菜和特色小喫爲主,代表作有回鍋肉、老媽蹄花、魚香肉絲、麻婆豆腐、夫妻肺片、蒜泥白肉和宮保雞丁等。

其中最爲講究的,要數走入國宴的開水白菜。

其中所謂“開水”,需用“母雞老鴨火腿乾貝煨煮四小時”取鮮,後“加雞脯肉蓉攪打成漿狀吸附油脂等雜質兩到三遍”存清,至此才能得到看似清湯寡水,實則鮮香醇厚的點睛高湯。

△看似清湯寡水,實則鮮香醇厚的開水白菜

如果說蓉派川菜是大家閨秀,那麼起源於自貢、內江等地的小河幫菜則是不按常理出牌的酷蓋。

小河幫菜又以鹽幫菜爲主,食材上喜歡劍走偏鋒,喫些非常規的東西比如兔兔;因爲有鹽任性,口味豐厚追求刺激,除了豬血泡、退鰍魚等獵奇少見的作品外,比較爲人所知的便是冷喫兔和水煮牛肉了。

△口感豐富的水煮牛肉

而狹義上以重口麻辣定義的川菜,其實是主打重慶江湖菜的下河幫菜。

火鍋和烤魚之外,渝派川菜能拿出手的作品還有很多。

作爲集酸辣辛香之於大成者,相比其他兩派,下河幫菜更偏愛使用泡椒酸菜,比如泡椒牛蛙、酸菜魚。

△冒着熱氣的泡椒牛蛙很是誘人

除了泡椒系和酸菜系,還有以辣子雞爲代表的幹辣系,以尖椒兔爲代表的雙椒系,以芋兒雞爲代表的乾燒系。

而它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下飯,且十分下飯。

△在辣椒山裏找辣子雞也是一種樂趣

川味,無辣也歡

《風味人間2·甜蜜縹緲錄》裏曾出現過一道顛覆小編想象的食物——甜燒白。

這款四川人田席家宴必備的菜品,以五花肉夾紅糖豆沙,和糯米鋪底同蒸,口感鹹甜軟糯,無半點辛辣凌厲之氣。

同樣是五花肉,過油至肉皮起酥,淋上醬油與宜賓芽菜同燉至軟爛,便成就了可與梅菜扣肉媲美的又一道川菜佳品鹹燒白。

△甜糯的鹹燒白

在川味的語境裏,燒白尚有甜鹹之分,那麼,川菜又豈止一味之理?

在川味和麻辣之間粗暴地劃等號,絕對是對川味最大的誤解,沒有之一。

川菜名家蘭明路表示,川菜的四大味魂,來自於郫縣豆瓣、中壩醬油、保寧醋和潼川豆豉。

而以上極富當地特色的調料,遇上種類繁多的花椒辣椒,不可計數的香辛味料後,僅通過調整甜痠麻辣的比例,就能變幻出截然不同的多元風味。

△每一道川菜都會用到種類繁多的香辛味料

川味的精髓,正是對麻、辣、甜、鹹、酸、苦、香七味的排列組合,而由此產生了諸如紅油、薑汁、蒜泥、椒麻、怪味、魚香、荔枝等高達24種之多的複合味型。

僅宮保雞丁一道菜,調整味料比例,就能激發“荔枝味型”、“煳辣荔枝味型”以及“小荔枝味型”的味覺體驗。

△宮保雞丁也能有多種味型

研究川菜二十五年有餘,寫下了《花椒與魚翅》的英國美食作家鄧扶霞曾這樣評價川菜:

一頓地道的川菜大餐就像是過山車——有辣,有酸甜,有麻,也有柔和的口感。

這,正是川菜的魅力所在。

你喜歡川菜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