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農曆春節,一羣文化人攜帶樂器和禮品頂着寒風赴社會福利院、光榮院和頤老院慰問演出。孤苦老人收到禮物時流下眼淚的場景,讓他們感觸頗深。

一個“爲孤獨老人做點事”的念頭從這裏萌發,隨後,中山慈善(敬老)萬人行“一路高歌”走過了1/3世紀。

敢爲天下先的中山人在改革開放剛剛富起來,就朝着共同富裕的目標奮進。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收官之年,如今的中山兜底民生保障網已越織越密,各項民生建設穩步推進,走在高質量小康路上,爭取不落下一人:2020年,中山市低保標準提高到1100元/月;2018年在全省率先建立大病困難幫扶中心後,今年先後成立了教育幫扶中心、危房改造幫扶中心,破解羣衆看病難、教育難和住房難三大歷史問題;城鄉先後建成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261家,長者飯堂集中就餐點68個,老人們安坐家中就可享受助潔、助餐、助醫、助安服務等居家養老服務……

2019年慈善萬人行現場。

▏兜底保障網越織越密

2020年,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讓很多家庭陷入了臨時困境。疫情過後,我市困難家庭過得怎麼樣?

市民政局今年5月收到一封手寫的感謝信或許可以窺見答案。

寫信人珍姨來自小欖鎮,獨自一人帶着患有自閉症的兒子生活,過去都是靠親戚朋友接濟。疫情期間,經民政部門綜合評估和低保調標後,去年還不符合低保標準的她被納入低保家庭。從原本沒有補助金到現在每月3000多元低保金的轉變,讓她感到“如釋重負”,“對生活又有了希望”。

珍姨生活的轉變,主要受益於市民政局今年4月頒佈的《中山市2020年城鄉低保標準及相關困難羣衆認定和救助保障標準調整方案》、省民政廳的《廣東省最低生活保障家庭經濟狀況覈對和生活狀況評估認定辦法》。

2019年慈善萬人行現場。

前者將我市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從2019年的“1050元/人/月”調整爲“1100元/人/月”,相應低保對象中的老年人、未成年人、在讀(本科以下,含本科)學生、單親家庭人員、重度殘疾人、大病患者等還可在分類施保項目中每月按新標準440元/人增發分類救助金;後者則提出,照顧到因病、因殘、因學等剛性支出負擔過重、影響基本生活的支出型貧困家庭,其家庭財產和家庭收入在覈算時應採取更加靈活綜合評估。兩個政策文件“加持”下,今年,像珍姨這樣的一批邊緣收入羣體的基本生活水平得到切實的保障。

我市自1997年建立城鄉居(村)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12年又建立了低保標準自然增長機制,每年低保標準根據城鄉居民收入而調整。

到2019年,全市低保標準已提高到1050元/人/月,當年發放低保金4796萬元。

今年是低保標準第14次提標,截至11月,已有3122戶低保戶領到低保金6785萬元。我市兜底民生保障網通過自然增長、分類救助、財產和收入覈算靈活綜合評估等系列舉措,既實現了應保盡保,又實現了精準幫扶,兜底保障的“力度”彰顯出民生髮展的“溫度”。

中山市大病困難幫扶中心。

▏破解困難羣衆生活難題

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在中山,不少戶籍家庭在家人患病前生活還過得去,患病後卻一貧如洗。

2013年12月底,《中山市困難居民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辦法》出臺,2016年、2018年兩次修訂完善,逐步探索破解支出型貧困羣體的醫療救助難題。

曾經只對收入困難羣體開展的醫療救助,如今凡患病後家庭醫療支出超過當年收入的一定比例,也能納入到政府醫療救助範圍。這樣一來,人人都是潛在的救助對象,邊緣困難羣體也不再“病不起”。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有的家庭在享受社保、醫療救助金後仍覺得困難。2018年,市民政局率先在全省建立中山市大病困難幫扶中心(中山市完美慈善幫扶中心),採用“政府專項資金+社會慈善資金”的運作模式,對該羣體一幫再幫。如前不久患病的神灣鎮胡先生,因主動脈夾層、十二指腸出血並失血性休克等疾病緊急送醫院搶救,治療近6個月,治療費用高達61萬(個人繳費部分31萬餘元)讓每月只有4000元收入的夫妻倆愁煞不已。他來到市慈善總會和大病困難幫扶中心,通過市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和兩次慈善救助,本人最終只需負擔0.96萬元。

參考中山市大病困難幫扶中心的成功運作模式,今年6月、9月,中山市教育幫扶中心(劉蓉蓉教育幫扶中心)、危房改造幫扶中心也相繼掛牌成立。至此,困難羣衆的看病難、教育難和住房難三大問題得到歷史性的突破。

西區長者飯堂。

▏貼心服務勝似“養兒防老”

12月2日,上午10點多,家住中山市火炬開發區張家邊社區的85歲社區老人吳細英趕到張家邊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玩完紙牌後,接着來到長者飯堂排隊“刷臉”取午飯,這便是她退休後一天上午的生活。

吳細英育有兩子一女,丈夫離世後隨小兒子居住,兒子、兒媳和孫子中午分別在單位和學校解決。過去沒有長者飯堂,吳細英只能加熱剩飯剩菜,簡簡單單一餐。有了社區長者飯堂,如今每天上午享受康樂設施後,帶着熱騰騰的飯菜回家去。“熬了半輩子,過去說養兒防老,現在政府、社區和社工們提供的服務比子女還貼心。”

離吳細英家不足百米遠的基圍塘街,61歲的劉國權是一名孤寡老人。1998年,一場車禍致殘後,他便獨自一人住在兄弟家不遠處的一間小屋裏。30平方米不到的屋子,門窗和牆體留下了歲月的痕跡。今年火炬區社區和社會事務局爲他進行了居家安全改造,修了全新的坐廁、重新拉了線網。房子的顯眼處,貼着一張日程表,記錄着政府免費家政的上門時間和康復師上門義診的時間表。“政府對獨居長者無微不至,每天除了可以享受免費的午餐,每週還有2個小時的免費家政,針對我身體殘疾還有康復服務。”劉國權感激地說。

西區長者飯堂。

這樣的服務並非火炬開發區獨有,記者從市民政局獲悉,截至11月底,我市已建設社區居家養服務中心(站)261家,還建有長者飯堂和就餐點68個。這些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站)和長者飯堂爲一衆長者提供着助潔、助餐、助醫、助安以及精神慰藉等多種服務,讓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老有所安的願景逐漸變爲現實。

農曆新年將近,中山慈善萬人行主題曲又將唱響。

與愛同行33載,這一屬於每個中山人的節日已籌款超過16億元,參與了扶老助殘、救孤濟困等110多項公益項目的援建。站在歷史的新起點展望,有着政府越來越完善的兜底政策,有社會愛心人士和廣大公益組織的添薪加火,邁向小康後的中山,幸福底色一定會越擦越亮。

◆中山日報報業集團新媒體中心

◆文+/記者 徐鈞鑽 通訊員 鍾民軒

◆圖/記者 餘兆宇 王雲

◆編輯:唐益

◆二審:彭曉劍

◆三審:魏禮軍

◆素材來源:中山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