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龙城胖达(作者原创授权)

本篇,我和各位读者朋友谈一谈曹操为何至死都不称帝?

首先自创一个概念:“曹党”。这个概念与“曹操军政集团”有交集,但是不完全等同。

比如荀彧就是“曹操军政集团”的人,但是荀彧忠于汉室(日后开贴专门论证),就不是“曹党”。

“曹党”、“曹军”(包括魏军)、“曹魏”是三个不同,但是又紧密不可分的概念。

今天我们先说曹操和“曹魏”的关系,就引出了本文的主题:“曹操不称帝,是汉臣吗”。

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各位读者跟着我,来看看时间线:

155年(汉桓帝永寿元年)7月18日,曹操生于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腾历侍四代皇帝,颇有名望。

汉桓帝时,封为费亭侯,曹嵩继承了曹腾的侯爵,在汉灵帝时官至太尉。

根据上面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曹操是“官三代”(准确来说是宦官的官)。

174年(汉灵帝熹平三年),19岁的曹操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

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

洛阳是东汉的帝都,是皇亲贵戚聚居之地,很难治理。

19岁的曹操因为是“官三代”,血气方刚,不畏权贵(曹操自己就是了),所以一到职,就申明禁令、严肃法纪,造五色大棒十余根,悬于衙门左右,“有犯禁者,皆棒杀之”。

天子宠幸的宦官蹇硕的叔父违禁夜行,曹操毫不留情,将蹇硕的叔父用五色棒处死。于是,“京师敛迹,无敢犯者”。曹操也因此得罪了一些当朝权贵,碍于其父曹嵩的关系,明升暗降,曹操被调任顿丘(今清丰县)令。

根据上面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曹操不到20岁,就在帝都得罪权贵,说明胆子很大。

178年(汉灵帝光和元年),因堂妹夫濦强侯宋奇被宦官诛杀,23岁的曹操受到牵连,被免去官职。其后,在洛阳无事可做,回到家乡谯县,沦为无业游民。

180年(汉灵帝光和三年),25岁的曹操又被朝廷征召,任命为议郎。此前,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谋划诛杀宦官,不料其事未济反为宦官所害。

25岁的曹操上书陈述窦武等人为官正直而遭陷害,致使奸邪之徒满朝,而忠良之人却得不到重用的情形,言辞恳切,但没有被天子采纳。尔后,曹操又多次上书进谏,虽偶有成效,但东汉朝政日益腐败。

根据上面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曹操在二十多岁的时候,还是以“真汉臣”自居,怀着一颗救国的心。

184年(汉灵帝中平元年),黄巾之乱爆发。

29岁的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皇甫嵩等人合军进攻颍川的黄巾军,结果大破黄巾军,斩首数万级。随之迁为济南国相。

根据上面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曹操除了胆子大,在不到30岁的时候,就已经具有军事才能了,还被任命为济南国相,虽然可能是凭借父辈的关系。

济南相任内,曹操治事如初。

济南国(今山东省济南市)有县十余个,各县长吏多依附贵势,贪赃枉法,无所顾忌。曹操之前历任国相皆置之不问。

曹操到职,大力整饬,一下奏免十分之八的长吏,济南震动,贪官污吏纷纷逃窜。

后来曹操不肯迎合贪官污吏,遂托病回归乡里,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暂时隐居了。

根据上面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曹操30岁以后,适合做地方的一把手,不适合做被管理的人,也就是宁做鸡头不做凤尾。

188年(汉灵帝中平五年),天子为巩固统治,设置西园八校尉;33岁的曹操因其家世被任命为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

189年(汉灵帝中平六年),天子驾崩,太子刘辩登基,何太后临朝听政。

大将军何进想趁灵帝驾崩、宦官失势之机诛灭十常侍,但没有取得何太后的支持。

于是何进便召时任并州牧的董卓进京,胁迫何太后同意。

然而此举打草惊蛇,董卓尚未抵达京城,何进已被宦官下手谋杀。

九月,董卓入京,执掌朝政,把天子废为弘农王,而改立其弟陈留王为天子,又派人把弘农王母子毒死,自称太师,专擅朝政。

34岁的曹操见董卓倒行逆施,不愿与其合作,遂改易姓名逃出京师洛阳(今洛阳市)。曹操到陈留后,“散家财,合义兵”,且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

这个时候,上面的所谓“义兵”就是“曹军”的雏形,算“曹军”的建军了。

190年(汉献帝初平元年)正月,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35岁的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参加讨董军。

二月,被联军击败的董卓胁迫天子迁都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自己则焚毁宫室,挖开王陵,劫掠百姓,致使洛阳方圆200里荒芜凋敝无复人烟。而关东联军惧怕董卓精锐的凉州军的战力,无人敢向关西推进,全都屯兵酸枣(今延津县北)一带。

而曹操认为董卓“焚烧宫室,劫迁天子,海内震动”,应趁机与之决战,遂独自引军西进。

曹操行至荥阳汴水(今荥阳市西南),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因为士兵数量悬殊,曹操大败,士卒死伤大半,自己也被流矢所伤,幸得堂弟曹洪所救,幸免于难。

根据上面信息,我们可以得知,“曹军”建军一周年不到,曹操就身先士卒,敢搏命去“救国”,这个时候的曹操还是“治世之能臣”。

196年(兴平三年)八月,41岁的曹操迎天子,改年号“建安”。

41岁的曹操自封为司隶校尉,录尚书事,迁都许县,改名“许都”。

十一月,曹操自封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百官总己以听。

这个时候,曹操的“救国之心”已经掺有水分了。

200年(建安五年)正月,天子的岳父董承企图政变除曹操,却被45岁的曹操反杀,还杀了怀孕的董妃。

这个时候,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经是百官皆知了,董承虽然是国仗,但是也是臣,曹操也是臣,“臣杀臣”,还能说得过去,但是怀孕的董妃,如果怀的是男孩,可能就是未来的太子,就是储君,就是“臣杀君”了,天子怎么求情都没用。

因此我们说:曹操的“不臣之心”已经是百官皆知了,但是仅仅只是权臣而已。

204年(建安九年)二月,建军14周年的“曹军”攻破袁绍的大本营:邺城。

从这一年起,49岁的曹操把自己的据点北迁到了冀州邺城,政令军队此后皆从此出,而天子的都城许县则只留些许官吏。

这个时候,曹操把自己的大本营,搬到袁绍的大本营,邺城,这就算“曹魏”的雏形了。

208年(建安13年)六月,53岁的曹操废三公,恢复丞相制度,并自任丞相。

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公然变更东汉的政治制度了,而且不经过汉天子的允许。

“不臣之心”已经不是百官皆知,而是路人皆知了。

212年(建安13年),57岁的曹操逼迫天子准许自己“参拜不名、剑履上殿”;

随后又强迫天子册封自己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于邺城。

“魏(公)国”(曹魏)拥有冀州十郡之地,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

从204年到212年,整整8年,“曹魏”的雏形已经成型,57岁的奔六曹操,完成了“建国三部曲”的第一步:建立魏公国。

四年前,曹操自己都还是大汉的丞相,现在他的魏国(曹魏)都有自己的丞相了。

“不臣之心”已经不是路人皆知,而是天下皆知了。

216年(建安21年)四月,“曹魏”建国的四周年,

61岁的曹操强迫天子加封自己为魏王,邑三万户,位在诸侯王上,奏事不称臣,受诏不拜,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出入得称警跸,宗庙、祖、腊皆如汉制,国都邺城。王子皆为列侯。

61岁的奔七曹操,完成了“建国三部曲”的第二步:把“魏公国”,升级成“魏王国”。

这就好比:前325年,“秦公国”,31岁、在位13年的秦国公(秦惠文公),自称秦王(秦惠文王),使得“秦公国”升级成“秦王国”一样。

唯一的区别,秦惠文公“称王”的时候,周天子不在身边;曹公“称王”的时候,汉天子在身边,却没法阻止。

这时候,魏王曹操名义上还为汉臣,实际上比皇帝还牛了,因为手上有个吉祥物就是大汉天子。

217年(建安22年)冬十月,62岁的曹操强迫天子赐予自己王冕十有二旒,乘金根车,驾六马,设五时副车,还以五官中郎将曹丕为“魏王国”的太子。

都已经安排“接班人”了,曹操的“不臣之心”还用继续论证吗?已经很明显了。

220年3月15日,“曹军”建军的30周年,“曹公国”建国的8周年,“曹王国”建国的4周年,65岁的魏王曹操驾崩,33岁的“魏王国”太子:曹丕,继位,成为第二任魏王,追封谥号为魏武王(称帝后,升级为魏武帝)。

220年12月,魏武王病亡才几个月,曹文王曹丕就迫不及待的称帝了,完成了曹操留下的“建国三部曲”的第三步:称帝,把“魏王国”,升级成“魏帝国”。

如果曹操没有“不臣之心”,那上面的“建国三部曲”应该第一步都别有。可以看出,曹操不是不想称帝,而是完全没必要了,把第三步留给自己的儿子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