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鄔思道讓十三阿哥辭掉鐵帽子王,可保一世平安,但是爲何後來沒事

雍正登基前的十三爺號稱“俠王”,助人爲樂,性格豪爽,行俠仗義,相比於其他的皇子,他更是難得的有情有義。這是康熙皇帝常常對他稱道的地方,甚至在太子胤礽即將被廢的時候,也毫不避嫌,拉太子一把。

鄔思道得到雍正“半隱”許可的鄔思道,本想不再驚動任何人,靜悄悄得離開京城,去到預先定好的江南李衛處。然而十三爺胤祥策馬而來的臨行送別,又使得他生出許多昔日感懷。

尤其胤祥那句發自肺腑的:“鄔先生,我們對不起您”更是打開了鄔思道本已決心關閉的話匣子,讓鄔思道想着,臨行之前無論如何都應該提醒、指點這位重情重義的十三爺幾句。

於是,鄔思道說出了那句肺腑之言:“一定要拼死辭掉鐵帽子王,才能保一世平安!”

鄔思道深諳世事,知道跟天子交往“共患難易,共享樂難”。可惜,十三爺不信四哥胤禛會是這樣的“天子”。鄔思道給了十三爺一個暗示:明天,專一替四爺辦祕密差事的人恐怕就要被滅口了。

十三爺沒有聽信鄔思道之言請辭鐵帽子王,爲何安然無恙?

但是,鄔思道很快又說:“只要十三爺隱藏鋒芒,低調行事,皇上是不會把你怎麼樣的。”

這句話纔是問題的重點。鄔思道的意思很明白,要是你像以前一樣行事,那麼最好辭去鐵帽子王,雍正鑑於兄弟之情,也不會把你怎麼樣。如果你行事低調,謹慎處之,那麼就算是接受鐵帽子王,也不用擔心。關鍵的關鍵,還是要收斂鋒芒,謹慎行事。

十年苦悶無比的圈禁生活,雖然讓胤祥多有長進,但卻並沒有徹底消磨這位“拼命十三郎”鋒芒外露的風格。此刻剛一出牢籠,又在一夜間立下奪取兵權、擎天保駕的大功,這一切讓胤祥很是有海闊天空之感,甚至可能還會有自己在雍正朝“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自得之意。

但是,鄔思道分別前的一番肺腑之言,讓胤祥多多少少生出了些許疑惑之心。鄔思道給的“辭掉鐵帽子王”的建議,十三爺沒有聽從。但是,第二個建議“收斂鋒芒”,十三爺是嚴格執行了。

鄔思道的話,後來真的應驗了。十三爺知道坎兒等給四爺辦祕密差事的人,都被滅口了。胤祥理解了“與天子交往,共患難易,共享樂難”。四哥變成了皇帝,就不再是四哥了。

於是,胤祥在皇帝面前,自稱“臣”“臣弟”。對於雍正,他每次都是畢恭畢敬的稱呼“皇上”,不再稱呼“四哥”。而且,在皇帝面前,總是卑躬屈膝,說話也委婉了很多,不再“口無遮攔”。

如在鑄造“雍正通寶”新錢一事上,不知胤祥是真不知情,還是假不知道,對於八阿哥胤祀提高新錢含銅比例的弊端,胤祥始終未發一言。

再有與雍正下棋時,往日棋藝超出雍正許多的胤祥,如今卻總是要麼下輸、要麼下和,生分疏遠、禮數週全的樣子,直到雍正發了大火,纔在痛哭流涕一番後,表示願意去西北領兵剿滅叛軍。這兩件事上,胤祥在幹什麼?

其實,這是一場兄弟、君臣之間的互相試探,是雍正朝領導班子的內部磨合。

除此之外,鄔思道實際上還有另外的意思沒有表明。

一是雍正皇帝沒有可信之人,十三爺是他唯一的依靠。

從胤禛登基的過程來看,十三爺奪取豐臺大營的兵權是爲最大的保障,要是沒有十三爺,很可能就會產生一場血戰,因爲老八胤禩已經佈置妥當,就等京城大亂。老十三向來和胤禛關係最爲要好,胤禛雖然兄弟多,但都是虎狼之輩,在雍正登基後,還有老八胤禩,老十四胤禵虎視眈眈,雍正不可能自斷手臂,他還需要十三爺爲他“清理路障”。

二是雍正需要十三爺作爲表率。

要是雍正真正對兄弟一網打盡,那麼從皇室到民間,雍正的形象就會大打折扣,本來在登基的問題上就含糊不清,再來一個全戮兄弟,那豈不是無道暴君在世,很可能就演化成亂子,爲老八胤禩所用。所以,雍正需要樹立一個兄弟模範君臣的榜樣,讓那些說雍正不顧兄弟之情的人閉嘴。

三是雍正需要心腹。

雍正登基之後,老八胤禩是最大的政敵,隆科多是先帝康熙手裏提拔的重臣,馬齊是貴族勢力的代表,張廷玉是漢臣。在各有心思的內閣,雍正不敢掉以輕心,如果他不依靠允祥如何實現內閣的制衡?內閣中五個重臣中,雍正起碼也要佔兩票才能擺平,這兩票當屬允祥和張廷玉。所以,沒有允祥,雍正也很難。

四是依然能爲雍正挑大樑。

雍正登基以後,胤祥依然會爲皇帝賣命。當時,青海羅布藏丹增叛亂,老十三依然請纓去青海領兵平叛。胤祥這次請纓,其實,多半是出於表“忠心”。因爲,胤祥的身體不行了。而皇帝手裏還有一個年羹堯可用,雍正肯定不捨得讓他去前線拼命。所以,雍正讓年羹堯前去平叛。

其實,老十三胤祥跟皇帝是“發小”。他對於雍正的瞭解,肯定更透徹,更深入。只要胤祥能擺正姿態,肯定能把雍正“哄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