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絡上流傳的一個小視頻,讓人看了心酸。一個老人有點茫然地坐在服務大廳的凳子上,耳邊傳來工作人員的聲音,“這裏不收現金,要麼你告訴親戚,要麼自己在手機上支付”。

科技是越來越發達了,年輕人生活越來越方便了,可是老人呢?沒有她們,哪來現在的年輕人?科技改變生活,但不應該落下他們。因爲他們更需要社會的關注。

“你知道爲什麼老人不願意戴助聽器嗎?”“騰訊公益慈善基金會祕書長葛燄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問過這樣的問題。問題雖不常見,但確實很多人都沒有思考過,甚至老人本身也很少跟大家說出來,因爲對他們來說,是件不容易描述得清楚的事。

“輕輕的一個聲音,或者一個小動作的發生,在老人耳朵裏都是一聲‘巨響’。”葛燄介紹說,騰訊會議用到的一個技術——AI人工降噪,可以改善這個問題,“即把噪音降小,把有效聲音擴大。 ”在使用AI降噪技術之後,騰訊會議團隊就在思考,將這個技術免費提供給耳蝸生產廠商,幫助廠商用這個技術對人工耳蝸進行改造,讓具有降噪功能的人工耳蝸進入市場,提升聽障人士的生活質量。

今年9月27日的國際聾人日,騰訊多媒體實驗室聯合騰訊公益發起了“天籟行動”,面向聽障人羣社會責任領域的開發者、廠商和夥伴免費開放這一降噪技術,並呼籲構建信息無障礙社會。

關注老人,關愛老人,企業在行動,國家也在着力保障。近日,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於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要求聚焦涉及老年人的高頻事項和服務場景,堅持傳統服務方式與智能化服務創新並行,切實解決老年人在運用智能技術方面遇到的突出困難,確保各項工作做實做細、落實到位,爲老年人提供更周全、更貼心、更直接的便利化服務。

方案中提到,應當擴大老化智能終端產品適老化改造,積極開發智能輔具、智能家居和健康監測、養老照護等智能化終端產品。從這個角度來看,騰訊研發的AI人工降噪以及發起的“天籟行動”,契合了國家的“關愛精神”,值得更多企業學習和借鑑。

隨着我國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信息技術快速發展,智能化服務得到廣泛應用,深刻改變了生產生活方式,提高了社會治理和服務效能。但同時,我國老齡人口數量快速增長,不少老年人不會上網、不會使用智能手機,在出行、就醫、消費等日常生活中遇到不便,無法充分享受智能化服務帶來的便利,老年人面臨的“數字鴻溝”問題日益凸顯。

生病,是老人們不得不面臨的現狀,醫院也是經常要去的地方。方案中的重點任務就提到,要便利老年人的日常就醫,提供多渠道掛號等就診服務,優化老年人網上辦理就醫服務,完善老年人日常健康管理服務等。

現在的年輕人,以及習慣了通過微信掛號,預約後再去醫院看病。但不熟悉智能手機操作的老人怎麼辦?微信,其實也可以拉近年輕人與老人的交流距離。數字科技鴻溝,本質是人心的代際鴻溝,增加年輕人對老化的理解和“同理心”是關鍵。

小教老是幫助老年人克服數字化鴻溝的一個很重要的解決方案。比如在家庭之中,有一種特殊的“反哺”行爲在發生,父母(爺爺奶奶)時常會向兒女(孫子孫女)請教微信使用方法,兒女也會主動教父母使用某些功能。這種源於“文化反哺”範疇的“數字反哺”、“微信反哺”行爲,或許可能成爲改善老年人數字生活狀況的一種“解決方案”。

親密的互動更重要。“我不是非要學微信,但我想跟你學”——許多老人願意學微信的原因之一,是想借此與兒孫有更多的互動。體察這點,科技反哺作爲理解老人、與其交流的機會。

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推出的全流程智慧服務體系,從門診預約掛號到出院結算的一條完整診療鏈,不但貫通了線上線下的全流程自助服務,並且在滿足一般患者“脫卡就醫”的基礎上,開通了“親屬綁卡”功能。

這個貼心功能考慮到中老年患者的各種就醫需求,讓能夠輕鬆玩轉智能手機、但可能分身乏術無法到醫院現場的年輕人,關注上海市第十人民醫院公衆號後,在自己的賬號上爲父母綁定就診卡,一個賬號上最多可以綁定3張就診卡。這樣年輕人動動手指就能實現遠程掛號、遠程支付、遠程辦理出入院,高科技有了親情加持,使中老年羣體也能享受到“互聯網+醫療”帶來的全流程智慧、便利的服務。

自推出該項智慧服務以來,大幅縮短了候診時間。數據顯示,在“上海第十人民醫院”公衆號上綁卡人數近60萬當中,其中使用親屬綁卡的佔了近10%,便捷的信息化服務帶來了實際的效果,患者人均排隊頻次減少2-3次,人均節約排隊等候時間60分鐘以上,就診體驗明顯改善。

科技是中性的,關鍵在於企業怎麼研發,在於人們怎麼使用,怎麼讓科技向善。關愛老人,不止停留口號上,還需要親身行動,通過科技拉近與老人的距離。畢竟,我們都有老去的那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