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慘烈的太平洋戰爭讓美國人喫盡了苦頭。若不是戰爭後期對日本持續不斷、高強度的“燒烤”和那兩顆原子彈,降服小小的日本還不知要美國人付出多大的代價。

從那時起,美國人就決心狠狠懲罰這個太平洋上的小霸王,對於戰後的日本,美國人起初這樣安排的:日本的經濟水平不得高於被它侵略過的任一亞洲國家。然而人算不如天算,熱戰結束僅一年,一場冷戰又拉開序幕,這個面臨懲罰的戰敗國搖身一變成爲對抗蘇聯陣營的橋頭堡。

雖然被炸得遍地瓦礫,當時日本仍是全亞洲工業底子最好的國家,地緣條件又不錯。沒辦法,美國人只好給這個麻煩製造者“鬆綁”。期間,改變戰後日本命運的兩個關鍵人物出現了,一個是日本的太上皇麥克阿瑟,另一個是二戰後第一任日本首相吉田茂。

朝鮮戰爭期間的1951年4月,時任美國總統杜魯門將麥克阿瑟撤職,離開日本時,麥克阿瑟在東京受到萬人空巷英雄式送別,幾十萬日本人高喊着請將軍留下。日本人爲何對痛打自己的美國殖民者如此愛戴?

統治日本七年間,麥克阿瑟不僅力排衆議,要求美國政府幫日本度過最嚴重的糧食危機,還爲日本製定了包括和平憲法在內的一系列法律法規,可以說按美國模式徹底改造了日本。

作爲裕仁天皇欽點的首相,吉田茂這位老政客算是派上了大用場,在他執政期間,日本唯美國主子馬首是瞻,除了和平憲法,還和美國簽署了對日媾和的舊金山條約和日美安保條約。

最爲關鍵的是,朝鮮戰爭爆發後,日本人敏銳抓住機會,藉助美國撈取了大大一桶金,爲創造所謂的日本戰後經濟奇蹟打下基礎。

大炮一響黃金萬兩,善於發戰爭財的美國人當然再清楚不過了。不過,這場朝鮮戰爭美國人要親自上陣,本土又遠隔重洋。環顧四下,美軍最合適的後勤、軍需基地就數佔領下的日本了。於是,美國人大手一揮,把“朝鮮特需”這個大禮包送給忠心耿耿的日本人 。

朝鮮半島,當金大將軍揮師南下的情報傳來,吉田茂等日本高層人士兩眼放光,日本各財閥也興奮不已,他們彷彿又等來了期盼已久的“神風”。果然,隨着美國爲首的16國殺向半島,軍工訂單雪片般飛向日本。

1950年9月15日,仁川登陸的7萬大軍中,上千名日本“勞工”在緊張搬運他們生產的軍用物資。當年10月,美軍從半島東海岸的元山港登陸,爲排除朝鮮人民軍在港口外圍佈置的水雷,麥克阿瑟一聲令下,吉田茂趕緊派出原日本海軍改編成的海上保安廳去掃雷。

於是,由46艘艦船組成的日本掃雷艦隊僞裝成商船趕赴前線作業,1200多名日本軍人和五年前還互相廝殺的美軍肩並肩作戰。這時候,不管是麥克阿瑟還是吉田茂,早把他們共同制定的和平憲法拋之腦後。

朝鮮戰爭的三年多里,有多少日本人以什麼樣的身份參與其中,恐怕只有他們自己清楚了。不僅如此,“朝鮮特需”還拯救了豐田、三菱重工等日本企業。

當時,生產卡車的豐田瀕臨破產,豐田喜一郎坐等銀行上門查封設備,而等來的竟是美國人46億日元的卡車訂單,豐田就這樣起死回生。

長津湖戰役中,美海軍陸戰一師一路撤到水門橋地區,我志願軍三次炸燬這座橋,美國人望崖生嘆。無奈之下,麥克阿瑟又向吉田茂發號施令。很快,三菱重工連夜趕製8套M2型鋼木標準橋樑,令人驚歎的一幕出現了,美國人竟然用大型運輸機搭配巨型降落傘把幾噸重的橋樑空投到美軍陣地,工兵一番忙碌,水門橋又冒了出來,陸戰一師開着坦克卡車順利逃生。

可以說,在失敗的東線戰役中,美軍登陸靠的是日本海軍,北進靠的是日本豐田,逃跑又靠日本三菱重工。當時,就連佳能生產的相機也備受美國記者青睞,訂單接踵而來,日本人不禁感慨,爬上“特需”風口,想不飛都難。

相比1953年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上臺,當時蘇聯執政者的更換對這場戰爭影響更大。隨着這一年3月斯大林去世的消息傳來,東京股市應聲暴跌,四個月後的7月27日,中、朝、聯合國軍三方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日本人長達三年多的“特需”紅利期宣告結束。相關視頻:被美國打趴下,又藉助美國騰飛,日本如何爬上朝鮮“特需”風口?

文/田瑞安 水平有限,請多指正 ; 原創不易,敬請關注。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