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過街道,壓過馬路,穿過廣場,看一看這繁華都市,曾經往事已成風。出來走一走,不要人潮人海,不去上天下海,到山後看看這沉澱,吶喊!

《在人間》

路漫漫,出代北向漠南

風蕭蕭,跨陰山下陽關

在風中,我聽到古人的呼嘯,聽到北風漫卷的腳步,聽到匆匆走過的歲月,在祖國正北方,在你我的家鄉,時光流逝,歲月如梭,當年苦寒之地,如今人潮湧動,繁花似錦。

江山如畫

《長城》

【唐】朱慶餘

秦帝防胡虜,關心倍可嗟。

一人如有德,四海盡爲家。

往事乾坤在,荒基草木遮。

至今徒者骨,猶自哭風沙。

戰國趙長城——中國北方修築最早的長城之一,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長城,是戰國時期趙國君主武靈王爲鞏固邊境、防止北方胡人入侵而築,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它全長約500公里,東起河北宣化境內,西入內蒙古烏拉特前旗,迤邐於陰山南麓的羣峯丘陵之中,橫亙於包頭的中部,在包頭境內約150公里。

躍馬揚鞭

涼州詞【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據《史記·匈奴列傳》記載:趙武靈王繼位後,爲了富國強兵,進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大家所熟悉的“胡服騎射”。並且在“北破林胡、樓煩”後“築長城,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爲塞”。今陰山山脈大青山、烏拉山南麓依然可以尋覓到這條土築長城遺蹟。有關趙長城修築的時間,史書中沒有明確記載,據歷史學家推斷,趙武靈王築長城的時間應當在公元前306年至公元前300年之間。

戰國形勢圖

嘆趙長城

【小編懷古】

武靈英魂今猶在,關山巍峨始化塵。

千秋歲月催人老,萬古長青塑忠魂。

隨着趙國勢力範圍向西北的擴展,陰山下修築“自代並陰山下,至高闕爲塞”的長城,目的是減少來自北方林胡、樓煩的威脅,“而欲從雲中、九原直南襲秦”。爭奪中原霸主地位是戰國時每一個諸侯國都向往完成的事業,趙武靈王也不例外。修築長城與“變俗胡服、習騎術”,既有戰略上的長遠目的,也有戰術上的整體提升,是戰略戰術上一種積極有效的統一。

蜿蜒趙長城

無題

【小編感懷】

不見長城長,但見淚兩行。

塞外無歲月,厚土伴忠魂。

趙長城最高的地方高約5米,基座寬5米左右,儘可能取直線進行修築,主體用土夯成,個別地段用石築,夯築的層次仍然清晰可見。在城牆上還能辨別出烽火臺的痕跡,寬約10米,臺間距約1公里。在重要關口,都設有與長城相依的障城,這些障城多爲長方形,面積約在800—1000平方米之間,有的還與長城相連,障城的規模、數量往往與該關口的重要程度相關。

戰國形勢圖

翦伯贊賦詩——

我國著名歷史學家

騎射胡服捍北疆,英雄不愧武靈王

邯鄲歌舞終消歇,河曲風光舊莽蒼

望斷雲中無鵠起,飛來天外有鷹揚

兩千幾百年前事,只剩蓬蒿伴土牆

趙武靈王

走向及沿線設置

趙長城從河北省經山西省進入內蒙古自治區後,沿陰山山脈南麓由東向西延伸,它經土默特右旗、石柺區、九原區和包頭市區北穿過,全長65公里左右。其中穿過石柺區段的長城,長城穿行於山脈中,這是包頭地區唯一穿行於山中的長城。

長城障城

塞下曲【唐】李白五月天山雪,無花只有寒。笛中聞折柳,春色未曾看。曉戰隨金鼓,宵眠抱玉鞍。願將腰下劍,直爲斬樓蘭。

陰山南麓趙長城一個重要特徵,是長城沿線經過的溝口處,一般都築有障城。包頭地段的趙長城中,哈德門溝東側有一座古城;昆都侖溝(古代石門水穿行的溝)口的東西各有一座障城;虎奔漢溝、梅力更溝在溝口西也都有兩座障城遺址;烏不浪溝口障城在溝東。

完璧歸趙

無題

【小編懷古】

隻身赴秦去,因是強趙人。

懷壁誰之罪,千古留賢名。

趙長城穿行於山中的地段,也發現兩座障城,一座在柳樹灣西0.5公里,另一座在包頭至石柺鐵路後壩站北。這些障城基本都處在險要的地理位置,是長城建築重要的組成部分。

負荊請罪

無題

【小編懷古】

持完璧歸趙,受上封卿相。

與國之干城,護天下蒼生。

在古代,陰山以南、黃河北岸的地區是一片水草豐美的沃野,既是“遊牧民族的苑囿”,又是他們進入中原地區的跳板,中原王朝要想排除威脅就必須守住陰山隘口。

【李牧】北擊匈奴

回溯戰國

威四夷尊王而霸的時代已經過去(春秋)

更爲趨近現實

戰爭更加殘酷的戰國到來了

因此,這塊地方便成爲了兵家必爭之地。史載“匈奴失陰山之地,過之未嘗不哭也”,就是這個原因。可見,古人在這裏修築長城的意義有多麼重大。

尚能飯否

長時間的吞併與融合造就了七個具有實力一統的國家,秦、楚、燕、趙、韓、魏、齊,戰國七雄正式登上歷史舞臺。

兩千多年來,趙長城作爲陰山腳下的一位歷史見證者,默默經歷着這片土地的滄桑鉅變,靜靜地聆聽着歷史腳步的遠去,記載着多少故事傳說,爲我們留下了無限的遐想與思考。

來源:包頭市旅遊局

責任編輯:張金芳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