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現在是婚姻自由的年代,每個人都有權利追求屬於自己的幸福。不管是年輕人,還是老年人,只要沒有違背法律和道德,那就應該受到尊重和祝福。

但在我們生活中,年輕人追求愛情和婚姻,好像是天經地義、理所當然的。老年人追求愛情和婚姻的話,就會受到各種阻力,甚至會被說成爲老不尊、老不正經等。

現在很多人家都是獨生子女,如果子女又背井離鄉去外地打工了,那老人獨自留守在老家的話,再婚是很有必要的。身邊有個人互相照應着,兩個人搭伴過日子,對誰都有好處,子女也不用太牽掛老人。

像這種情況的話,通情達理的子女一般都會支持的,不會阻止老人。那些堅決阻止老人再婚的人,要麼是自私,要麼是迂腐,不爲老人着想。

02

明易結婚的前兩年,父親生病去世了,家裏的積蓄都花光了。後來明易結婚時,母親去問親戚朋友們借了不少錢。所以明易和妻子結婚後,爲了儘快還清債務,就去外地打工了。

原本是想暫時出去打工的,但後來有了孩子,妻子想讓孩子上好的學校,夫妻倆就在外地買了房子。既然房子買在外地了,戶口也遷過去了,那就是在外地安家落戶了。

明易很想把母親接去一起住,但母親拒絕了,明易也沒有強烈要求。因爲他們的房子一共兩室一廳,他和妻子一間,孩子一間,母親來後着實沒房間住了。而且母親和妻子住在一起,明易也挺擔心發生婆媳矛盾的。

其實,明易想到的這兩點,母親也早想到了,再加上母親故土難離,所以沒有去兒子家住。但這樣的話,母親就一個人住在老家了。母親年齡逐漸大起來,身體難免有不舒服的時候,明易就沒法照顧到母親了。

03

後來,有一年過年,明易和老婆孩子回老家了。隔壁村的一個老頭來給母親送老母雞,還專門幫母親殺好了雞,那時明易沒多想什麼。晚上,細心的妻子悄悄跟明易說,她覺得那老頭對婆婆有意思。

明易的第一反應是不可能,第二反應是如果真這樣,那母親也跟他成不了的,母親都60歲了,還折騰個啥!第二天,妻子拐彎抹角探了婆婆的口氣,得知那老頭比婆婆大一歲,老伴已經去世了,他是對婆婆有點意思。

妻子就問婆婆是什麼意思,婆婆說她對老頭的感覺也挺好,但她沒多想什麼,完全是老頭剃頭挑子一頭熱。妻子把探聽到的情況跟明易說了,明易叫妻子以後別再提這事了,那老頭沒戲唱。

過完年,明易和老婆孩子回自己家了。但沒過多久,母親在挑水時摔了一跤,腿摔傷了。明易和妻子就請了假,匆匆忙忙趕回老家去,在醫院裏,那個老頭照顧着母親。

04

突然之間,明易覺得母親身邊的確應該有這麼一個人,兩個老人互相照應着,這樣對誰都好。所以母親出院後,明易就主動鼓勵母親再婚。那老頭的子女也在外地打工,他們也很支持老父親再婚。

因爲兒子和兒媳的鼓勵,又加上那老頭的積極追求,母親終於答應再婚了。後來,明易夫妻倆積極張羅母親的婚事,老頭的子女也專程趕回來,大家一起喫了一頓飯,簡單辦了一下婚事。

母親再婚後,明易和妻子就不用太擔心母親的事了,夫妻倆經常寄錢寄物回來。逢年過節時,他們會回老家來看望兩個老人,陪老人說說話,喫喫飯,老人就特別高興。

可能是再婚後心情好的緣故,兩個老人的身體變得比原來好了,他們一起去集市,一起去田裏種菜、收菜等。明易看着他們恩恩愛愛的,心裏真的很爲他們高興,他覺得老人也應該有自己的幸福。

05

老人有個伴是一件幸福的事,子女再怎麼孝順,都無法24小時守在父母身邊的。而且父母和子女之間總是有代溝的,沒辦法真正達到共鳴的,只有老人跟老人之間,纔有更多的共同語言。

很多老人明明很孤獨,卻不敢找老伴,多數是怕子女反對,而且也怕惹上麻煩。其實,有些事只要在再婚前商量好,就不會出現矛盾的。當然這得要雙方都是通情達理的人,權利和義務都明確,又都能遵守承諾纔行。

至於子女反對這個問題,子女有子女的生活,老人有老人的生活,不應該彼此多幹涉,雙方都要懂得尊重和理解。人誰都會有老的那一天的,如果原配夫妻都還健在,這是很幸福的。

但如果一個早早地走了,另一個孤零零地生活,這時出現一個情投意合的老人,兩個人搭伴過日子,這也是很好的事。子女不應該盲目阻止,給老人一個幸福的晚年,這纔是孝順。

【圖片來自網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