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靠马面角楼防守城池,欧洲靠城堡棱堡防守外敌。马面和角楼是军事建筑中比较前期的建筑,因为中国的工程量浩大,所以在军事建筑上没有西方进化的快,所以明清主要城池防御停留在这个阶段。

下一步进化是圆形角楼和马面的出现,通过圆形弥补马面本身防护弱的问题。福建的圆形土楼建筑就是这个特点的体现,这个没有出现在中国的大型防御体系中。再往后是棱堡防御体系,用突出墙体的三角形来替代马面。就是说,把马面建成尖的,可以和城墙实现无死角的互相掩护,中国在明末辽东出现过类似的军事建筑。

马面的作用,它最重要是:把攻城敌人分割了起来,敌人无法做到遥相呼应,比如城墙上的人能看到那一段战事吃紧,可以合理调派部队,敌人却无法对即将突破一点,一拥而上,这才是修建马面的精髓。

棱堡的前身是城堡,棱堡是为了抵御火炮攻击而出现,城堡的结构只适合冷兵器时代的战争。中国的城墙远比欧洲城堡厚实,可以抵御初期火炮的攻击,随着火炮威力的不断增大,城墙也就成摆设了。

城市是城市,城堡是城堡,以前外国城市也有城墙,中国也有城堡。城堡中世纪以后就是专门的军事据点了,中国也有很多城堡,不过中国的城堡看上去就是个小型城市,没有高耸的望楼和炮塔箭塔等附属建筑。

城堡和城市是两个概念,欧洲大城市比较少,说明人口少,所以城堡多,因为他们是分封制。中国是郡县制,所以城市规模大,城市靠的是城墙而非城堡保护人民。

冷兵器时代人力才是最主要的,棱堡的优势是尖角提高抗打击强度的同时,延长火力输出阵列,而且对两侧的己方远程火力没有死角;但对于增加兵力容量,棱堡肯定不如马面或角楼,冷兵器时代,同一地点同时投入更多兵力才是制胜之道。

土木堡之变中的土木堡就是一个城堡,距离土木堡25里的怀来城才是城市,具备城墙的强大防卫能力,欧洲的棱堡就是一个城堡,容易被轻易围困,断绝水源粮道。中国古代城堡称为“坞”,就是一个地方豪强建造的个人堡垒。

无论中外,孤城不败比比皆是,而城堡几乎一攻就溃。战国时齐国几乎灭国,只有莒、即墨二孤城数年不破,最终收复失地,换成俩城堡,根本不可能守那么久,城堡无论如何比不上城池。

棱堡需要石头砌,小一点的还好说,几万人周长几十里的大城,以当时的人力财力负担不起。中国古代城池大多是内部土夯,外部包砖,棱形突出极容易被刨烂。中国古代城池是一整套防御体系,要想攻打城池,要先扫外围前出的兵堡,峰燧堡等,然后是城郭,再然后是护城河,然后是瓮城月城等着你。

古代只要城内守军粮食饮水充足,士兵敢战,这城就没有被攻下来的,所以用不着棱堡。至于有人说奥斯曼击败欧洲,我认为火烧赤壁,淝水之战这些比奥斯曼更经典。

超大型城池在主动守备牵制的时候,如果城内有一支机动兵团的话,是非常强的,城内部队机动,对方无法侦查,一座城池能牵制十几万人。门,是出击的通道,门多了,进攻方无论进攻哪面城墙,都得对附近的门予以监视或防守,正在攻城的攻城器械是很容易受到突袭而毁坏的。

至于直接攻门,说句实话,城门上面有完整的城门结构附属防御设施。城门里面有敢战的军队,虽然不如进攻方多,城门里面可能还有城门。

假设我是防守方,我就把城门打开了,你的军队敢进来吗?首先,城门就那么大,你进入军队的速度不一定能快得起来。其次城门掌握在我方手里。你进入军队可不是想进多少就进多少的。我要坑死你1000人,就只让你1000人进来,进来后,城楼上龙石一挡,短时间内,你外面的军队不要想着能救到里面的人。里面的人要站在毫无掩体的瓮城里面,四周都是敌军。

欧洲的所谓城墙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应该叫堡垒墙。确实高大、厚实而且几乎没什么死角,很难进行攻击。但问题是,他们的那些城堡,至多容下五千到一万兵力,能撑个三个月、半年就不错了,经不起积年累月的围困消耗战。

而中国古代战争,一座城市围困一两年的大规模战争比比皆是,而像欧洲堡垒式的防御则完全不可能经得起这种战争。战争形势不同产生不同的需求,南宋和欧洲都遭受蒙古人的进攻,孰优孰劣,很明显。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