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靠馬面角樓防守城池,歐洲靠城堡棱堡防守外敵。馬面和角樓是軍事建築中比較前期的建築,因爲中國的工程量浩大,所以在軍事建築上沒有西方進化的快,所以明清主要城池防禦停留在這個階段。

下一步進化是圓形角樓和馬面的出現,通過圓形彌補馬面本身防護弱的問題。福建的圓形土樓建築就是這個特點的體現,這個沒有出現在中國的大型防禦體系中。再往後是棱堡防禦體系,用突出牆體的三角形來替代馬面。就是說,把馬面建成尖的,可以和城牆實現無死角的互相掩護,中國在明末遼東出現過類似的軍事建築。

馬面的作用,它最重要是:把攻城敵人分割了起來,敵人無法做到遙相呼應,比如城牆上的人能看到那一段戰事喫緊,可以合理調派部隊,敵人卻無法對即將突破一點,一擁而上,這纔是修建馬面的精髓。

棱堡的前身是城堡,棱堡是爲了抵禦火炮攻擊而出現,城堡的結構只適合冷兵器時代的戰爭。中國的城牆遠比歐洲城堡厚實,可以抵禦初期火炮的攻擊,隨着火炮威力的不斷增大,城牆也就成擺設了。

城市是城市,城堡是城堡,以前外國城市也有城牆,中國也有城堡。城堡中世紀以後就是專門的軍事據點了,中國也有很多城堡,不過中國的城堡看上去就是個小型城市,沒有高聳的望樓和炮塔箭塔等附屬建築。

城堡和城市是兩個概念,歐洲大城市比較少,說明人口少,所以城堡多,因爲他們是分封制。中國是郡縣制,所以城市規模大,城市靠的是城牆而非城堡保護人民。

冷兵器時代人力纔是最主要的,棱堡的優勢是尖角提高抗打擊強度的同時,延長火力輸出陣列,而且對兩側的己方遠程火力沒有死角;但對於增加兵力容量,棱堡肯定不如馬面或角樓,冷兵器時代,同一地點同時投入更多兵力纔是制勝之道。

土木堡之變中的土木堡就是一個城堡,距離土木堡25裏的懷來城纔是城市,具備城牆的強大防衛能力,歐洲的棱堡就是一個城堡,容易被輕易圍困,斷絕水源糧道。中國古代城堡稱爲“塢”,就是一個地方豪強建造的個人堡壘。

無論中外,孤城不敗比比皆是,而城堡幾乎一攻就潰。戰國時齊國幾乎滅國,只有莒、即墨二孤城數年不破,最終收復失地,換成倆城堡,根本不可能守那麼久,城堡無論如何比不上城池。

棱堡需要石頭砌,小一點的還好說,幾萬人周長幾十裏的大城,以當時的人力財力負擔不起。中國古代城池大多是內部土夯,外部包磚,棱形突出極容易被刨爛。中國古代城池是一整套防禦體系,要想攻打城池,要先掃外圍前出的兵堡,峯燧堡等,然後是城郭,再然後是護城河,然後是甕城月城等着你。

古代只要城內守軍糧食飲水充足,士兵敢戰,這城就沒有被攻下來的,所以用不着棱堡。至於有人說奧斯曼擊敗歐洲,我認爲火燒赤壁,淝水之戰這些比奧斯曼更經典。

超大型城池在主動守備牽制的時候,如果城內有一支機動兵團的話,是非常強的,城內部隊機動,對方無法偵查,一座城池能牽制十幾萬人。門,是出擊的通道,門多了,進攻方無論進攻哪面城牆,都得對附近的門予以監視或防守,正在攻城的攻城器械是很容易受到突襲而毀壞的。

至於直接攻門,說句實話,城門上面有完整的城門結構附屬防禦設施。城門裏面有敢戰的軍隊,雖然不如進攻方多,城門裏面可能還有城門。

假設我是防守方,我就把城門打開了,你的軍隊敢進來嗎?首先,城門就那麼大,你進入軍隊的速度不一定能快得起來。其次城門掌握在我方手裏。你進入軍隊可不是想進多少就進多少的。我要坑死你1000人,就只讓你1000人進來,進來後,城樓上龍石一擋,短時間內,你外面的軍隊不要想着能救到裏面的人。裏面的人要站在毫無掩體的甕城裏面,四周都是敵軍。

歐洲的所謂城牆在我們中國人看來應該叫堡壘牆。確實高大、厚實而且幾乎沒什麼死角,很難進行攻擊。但問題是,他們的那些城堡,至多容下五千到一萬兵力,能撐個三個月、半年就不錯了,經不起積年累月的圍困消耗戰。

而中國古代戰爭,一座城市圍困一兩年的大規模戰爭比比皆是,而像歐洲堡壘式的防禦則完全不可能經得起這種戰爭。戰爭形勢不同產生不同的需求,南宋和歐洲都遭受蒙古人的進攻,孰優孰劣,很明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