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郎朗育兒課堂(文章原創 ,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怎麼教育孩子最有效?很多家長都重視孩子的教育問題,希望在某一天,孩子可以令自己驕傲。因此,現在大多數的父母都會學習一些教育方法,重視孩子日常習慣的培養等。但是大家發現了沒有,有的孩子不管家長怎麼教育,軟硬不喫,就是聽不進去,妥妥的“熊孩子”一枚。

孩子對批評左耳進右耳出,無計可施的家長不妨瞭解一下“語義效應”,輕鬆化解和孩子的溝通問題,讓教育更有效。

思思是個不喜歡被批評的小孩子,因爲從小自己在姥姥姥爺身邊長大,從來沒有被批評過,被老人的呵護的太好,以至於只關注自己好的一面,很少會看到自己身上的缺點,並加以改正。這也成爲了爸爸媽媽批評思思最多的地方。

有一次思思不小心弄壞了朋友的玩具,覺得認錯沒面子的她,雖然心裏有些愧疚,可還是嘴硬地說到:“壞了就壞了,賠你一個不就是了。”

後來朋友再也不理思思,還在吵架的時候指着思思的鼻子吼,說她自私自利,只知道自己,一點兒人情味也沒有。

思思還是很硬氣的回答對方:“關你什麼事!”可是回家後,她情緒很低落,媽媽想開導她卻沒有用,孩子固執地說:“我就是沒有錯,憑什麼都怪我?”

與人來往過程中,不接受批評,只接受讚揚的孩子很容易像思思一樣,人際交往受阻,自己委屈,又不知道問題在哪裏。

在家長和孩子之間也是這樣,溝通無效,孩子不聽話,往往是雙方都需要冷靜下來,好好思考的狀態,對此,家長不妨換個思路,“直言不諱”行不通,可以試試其他方法。

一、什麼是“語義效應”?

有一種表達技巧叫做“得失感”,也就是說,當我們用不同說話方式的時候,所傳遞的信息是不一樣的。往往“獲得感”更強烈的時候,更能引起對方的共鳴與認同,但是相反的情況下,對方很可能陷入負面的情緒,不想再聽你說了。

其實這就是語義效應,它指的是個體需要把握好得與失,用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消除對方的規避心理,引起共情。

許多家長就是沒有很好地做到這一點,纔會出現孩子不聽話,怎麼講都叛逆的情況。二、爲什麼孩子不願意接受批評?

1.不想承認自己是錯的

接受批評也就意味着自己犯錯了,做錯了。這在一些孩子的心中,是不被允許的。一是因爲他們性格就是這樣,相信自我,以自我爲中心,而是因爲他們太自卑,不敢面對。因此,這些孩子會不想承認自己的錯誤。進而不願意接受批評。

2.不認同父母

有不認同父母的孩子嗎?這是肯定的。因爲在相處的過程中,幼兒的自我意識不斷發展,他們會判別信息的有效性和可信度,當家長在孩子這裏“失信”時,孩子就會不認同自己的父母,進而對批評無感,想當然地認爲自己是對的,而對方是錯的。

三、家長怎麼使用“語義效應”和孩子有效溝通?

★轉換說話的方式

批評孩子的時候家長都喜歡怎麼做?大部分父母都會指出孩子身上12345這些缺點。然後告訴孩子,怎樣纔是對的,他是多麼地錯誤。

顯然,孩子不愛聽這樣的“教導”,因爲違背了人們心中對自我的肯定部分,人們只有在被迎合肯定的狀態下才能放鬆自己,看到自己不足的一面。接受意見。

因而,家長們可以先說說孩子做的好的地方,讓他們卸下自己的心理防備,這樣反而更好,更有效。

★穩定好孩子的情緒

情緒真的很傷害人,在情緒的影響之下,孩子會變得敏感和暴躁,這種情況下,別人的道理再有理,孩子都聽不進去,別說孩子,家長也未必可以在負面情緒中,很好地接受別人的意見。所以這就告訴我們,請問孩子的情緒,要在講道理之前,這樣纔好。

★少拿孩子比較

在家長比較的行爲裏,已經存在了對孩子部分的批評了,其實很多人都不喜歡比較,工資、家境、成績、特長……誰都不喜歡被否定。那些大家看起來很容易形成比較的東西,恰好是孩子與父母越來越遠的原因。不比較,孩子會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批評。

在這裏提醒大家,孩子不接受批評,家長巧用“語義效應”,與孩子有效溝通,別用蠻力,小心傷人傷己。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裏是郎朗育兒課堂,在這裏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想要了解更多育兒知識請關注我們,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贊、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