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貧困羣衆既是脫貧攻堅的對象,更是脫貧致富的主體。近年來,海口圍繞脫貧攻堅這個“第一民生工程”,萬衆一心,衆志成城,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扶貧路上湧現出了許多奮發向上、自力更生、樂於奉獻的脫貧致富典型人物和典型事蹟。人民網海南頻道推出“脫貧致富奔小康”系列報道,聽脫貧戶講脫貧經驗,感受他們對小康生活的憧憬和美好的盼望。

甲子鎮昌西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夏龍(左)和王傳書查看平臺訂單(受訪者供圖)

曾經是貧困戶的王傳書,在政府的幫扶和自己的辛勤勞動下成功脫貧後,成了遠近聞名的“鄉村買手”。他源源不斷地把當地農民的“土貨”送上城裏人的餐桌,帶領農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面對電商服務站包裝有些簡單甚至“寒酸”的農產品,王傳書信心十足地說:“我們的產品沒有華麗的包裝,但有過硬的品質。”

王傳書是海口市瓊山區甲子鎮昌西村的一位普通農民。2013年因兒子患病,他帶着兒子輾轉多地求醫,不僅花光了家中全部積蓄,還欠下大筆債務。

2014年,王傳書家因病致貧被納入貧困戶。但他並沒有向命運低頭,在政府的幫扶下他起早貪黑勞動、拼命工作,堅信只要自己能掙到錢,家庭就有希望。村裏招零工,他總是第一個報名,養豬、養雞、種植、割膠等農活都爭着做,不放棄任何改變貧困的機會。

王傳書(中)和他的小夥伴在消費扶貧集市上(受訪者供圖)

俗話說“苦心人,天不負”,得益於不畏勞苦、勤勞肯幹的精神,通過堅持不懈的努力,王傳書最終治好了兒子的病,還清了借款,在2016年順利脫貧。

王傳書不僅能喫苦,還廣交人脈,得到很多務工機會,更獲得昌西村兩委幹部的一致認可,被聘爲昌西村特設崗位工作人員,協助村委會開展各項工作。自2018年10月昌西村脫貧致富電視夜校消費扶貧集市開辦以來,他積極參與出售土雞蛋、牛大力等農特產品。在海口舉行的每一期愛心集市活動,他都積極主動從甲子鎮帶着各種“土貨”參加。

在海口農村,規模農業較少,散戶經營較多,如果不主動找尋市場,很難及時實現價值兌現。2019年4月3日,甲子鎮“消費扶貧直通車”啓動。因爲勤快,人脈又廣,王傳書接到了甲子鎮“消費扶貧直通車”的新任務——負責尋找本地優質的農特產品,並通過各種渠道把農民手中的優質農產品賣出去,帶領村民致富。

就這樣,王傳書當起了“鄉村買手”。王傳書2008年起就四處打零工,奔走於周邊的村莊。性格外向的他,喜歡和村民拉家常,因此對周邊村莊優質農產品的情況瞭如指掌。這一工作,讓王傳書如魚得水,他每天騎上電動車,揣上筆記本,走村串戶瞭解哪家有好產品,何時上市,產量多少,通過電商平臺替農民銷售。隨着工作的深入,王傳書“掃貨”的範圍從昌西村覆蓋到甲子鎮。如今甲子鎮周邊的舊州鎮、三門坡鎮、紅旗鎮的村民也聯繫到王傳書,希望通過他把自家的優質農產品賣出去。

2019年9月,昌西村電商服務站成立,被任命爲負責人的王傳書認真學習網絡知識,廣泛向周圍鄉鎮尋找特色農產品。風裏來雨裏去,辛苦自不必說,但他卻幹得高興又充實。

王傳書介紹甲子鎮的牛大力產品(受訪者供圖)

去年,王傳書牽線幫助農戶賣出一批土法榨取的優質花生油,銷售額達十多萬元。2019年10月甲子鎮扶貧消費活動上,王傳書攜手農戶賣出十幾萬元農產品。今年端午節,王傳書又成功將農民親手製作的黑豬肉糉子銷售到城裏,還不遺餘力地推薦當地農戶放養喫雜糧長大的紅鴨。

“牛大力酒是我們的特色農產品,經常斷貨,供不應求;芋頭梗、酸菜都是村民自己製作的,不僅味道好、價格實惠,喫起來也放心……”目前,王傳書的電商服務站已有25種本地特色優質農產品,累計銷售額已達110萬元。由於王傳書挑選的產品品質過硬,經過客戶的口口相傳樹立了良好的口碑,村裏的小金桔最遠賣到了北京石景山的客戶手中。

小小的電商服務站承載着王傳書的大夢想(受訪者供圖)

甲子鎮昌西村駐村第一書記張夏龍見證了王傳書從一個電商“小白”到行家裏手的成長曆程。他說,甲子鎮地理位置距離海口市區比較偏遠,自身市場開拓能力、銷售渠道和信息優勢不足,使得當地不少農特產品銷售受限,農戶生產積極性不高。電商和消費扶貧有效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在貧困戶和消費者之間建起便捷交易渠道,解決了貧困戶會種不會銷的問題,激發農戶內生動力的創新模式。在這方面,王傳書功不可沒。

靠着自己的不斷努力,現在王傳書家裏蓋起了新房子,成爲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2019年底,他被評爲“海口市創業之星”和瓊山區“星級文明戶”。

張夏龍說,王傳書不僅在物質上脫離貧困,精神上也有更高的追求。2019年5月,王傳書遞交了入黨申請書,並參加入黨積極分子培訓班學習,目前已經入選爲村後備幹部人選。

“肯定是希望越幹越好了,因爲訂單多了,大家的生活也就都好起來了。”在被問到對於電商服務站的下一步發展計劃時,王傳書有點不好意思地說,因爲業務多了,再像以前一樣騎着電動車收貨和送貨有些喫力,他希望今年能夠賺到錢,買一輛小貨車,哪怕二手的也行,這樣一來他再去送貨或者走鄉串戶收特產時就不用遭受風吹日曬和雨淋了。

因爲自己曾經經歷過貧困的窘迫,王傳書對於有着同樣經歷的脫貧戶有着天然的關注。採訪結束後,他特意爲記者一行介紹了一家由脫貧戶創辦的飯店用餐。他說,喫水不忘挖井人,自己在黨的扶貧政策幫扶下成功脫貧,要懂得感恩,因此他只要有機會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幫扶,這也是對社會的一種反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