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經典電影成功的背後,都有着各種令人意想不到的故事。

比如《指環王》系列開拍前被資本當球踢,《泰坦尼克號》的超高預算讓片方福克斯焦頭爛額等等。

而奇幻電影界的重磅《哈利波特》系列,雖說開拍前的故事沒有那麼曲折,但也是非常有意思。

1997年,華納兄弟所推出的《蝙蝠俠與羅賓》遭遇史無前例的大失敗,不但宣告自1978年《超人》以來的DC英雄時代結束,也使得華納不得不找尋其他可以替代的IP項目。

同時,一位名叫大衛的英國製片人正在尋找一部改編成青少年向電影的IP,他最初的目標是《樓下的食人魔》,但後來又認爲這小說有點驚悚,於是又開始找其他的IP。

當時,大衛的助手就建議他去看看J·K羅琳的《哈利波特》,一開始大衛心裏還在嘲笑:“這是什麼破書名?”

然而,在看完書以後大衛就馬上“真香”起來,爲此他立馬跑去找羅琳商量將《哈利波特》IP影視改編權的事宜,同時又去向華納兄弟推薦。

由於大衛的努力,在1999年羅琳以100萬英鎊的價格,把《哈利波特》前四本書的影視改編權出售給華納兄弟,但同時她也保留了很多權利,比如對劇本、導演等環節的一定話語權。

於是,魔法世界的第一部電影《哈利波特與魔法石》就此拉開了序幕。

最初華納找來的導演,是好萊塢頂級名導,三次打破世界紀錄的史蒂文·斯皮爾伯格。

但是,羅琳跟這位傳奇名導之間,卻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兒。

斯皮爾伯格認爲要把《哈利波特》拍成一部能賺錢的商業電影,對於他來說就像拿槍去射擊一堆擠在水桶裏的鴨子一樣,根本毫無挑戰性。

爲此,他希望能將《哈利波特》拍成一部特別點的系列片。

而羅琳就很不滿了,什麼叫沒挑戰性,而且斯皮爾伯格要求的大規模改動對於她來說也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最後還是談不攏,斯皮爾伯格也揮手而去。

當然,這當中也包含了兩者的博弈。

羅琳的想法其實很簡單,她雖然把書的影視版權賣給了華納兄弟,但自己依然保持一定的權利。

然而倘若導演真的是讓斯皮爾伯格這種級別的來擔任,那顯然主導權就會被他拿走了,話語權不在手上,是羅琳無法接受的事情。

不得不說華納兄弟也是有自己的心思,畢竟斯皮爾伯格是美國人,也是資本的一份子,特地找他來,目的不言而喻。

對於斯皮爾伯格這種已經功成名就,幾乎什麼都不缺的導演來說,導不導《哈利波特》對他來說壓根就沒有任何影響,因此合則成,不合則分,簡簡單單即可。

在斯皮爾伯格離開以後,導演的候選名單再經歷幾次波動,最後羅琳選擇了一位英國導演特瑞·吉列姆,華納兄弟則更傾向一位叫克里斯·哥倫布的美國導演。

得,這雙方打的什麼算盤,相信看官們都懂了。

但大家都知道,要是羅琳跟華納一直懟下去,那這電影就拍不了了,到時虧的是大家,誰會跟錢過不去呢?

最後,雙方都做出了讓步,羅琳同意讓哥倫布來執導《魔法石》,但同時自己依然保持在電影裏的話語權與控制力度。

不過,導演的事雖然解決了,然而華納跟羅琳之間依然還有問題。

史蒂芬·科洛弗被選爲《魔法石》的編劇,一開始華納兄弟就不斷的要求他必須對劇本進行如何如何的改編,而羅琳也很明白這點,因此將史蒂芬視爲華納兄弟那邊的人,非常的討厭他。

在後來的採訪裏,史蒂芬都表示當時羅琳看到我就像看到一個想殺她孩子的仇人一樣。

但有意思的是,史蒂芬在看完《哈利波特》的原著書籍以後,就成了這個IP的鐵桿粉絲,同時他也尊重羅琳的想法,認爲劇本應該按羅琳的想法走纔對。

在一次跟羅琳的會面裏,史蒂芬跟羅琳進行了一次詳細的交談,一開始羅琳對史蒂芬非常的不喜,而史蒂芬也很緊張,但到了後面雙方都敞開了心扉,就像一次普通的聊天一樣。

導演跟編劇跟羅琳達成共識,也就代表着《哈利波特與魔法石》正式起航的開始。

而結果當然也是喜人的,《魔法石》在當年的北美奪得了3.17億美元的票房,不但是當年的年冠,在全球也轟下了9.7億美元的成績。

從商業角度來看,這絕對是非常成功了,而且由於口碑也相當不錯,也爲後面的續作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可以說,儘管開拍前各方勢力爲了電影的話語權不斷在博弈,但就以結果來看,魔法世界的開端是非常成功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