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褐斑屬中醫“面塵”、“黧黑斑”範疇,是一種常見的色素沉着性皮膚病,好發於女性。其特徵爲顏面部有對稱性黃褐色或深褐色斑片,局部多無自覺症狀,發病率較高,病情亦較頑固,現代醫學認爲精神因素、日曬、妊娠、化妝品使用不當、口服避孕藥及抗癲癇藥等均爲本病的主要誘因,內分泌紊亂、皮膚微生態失調和自由基損傷是其主要病機,目前尚無特異性治療方法。而中醫藥在治療黃褐斑中的優勢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一、病因病機

黃褐斑的病因病機較爲複雜,中醫學認爲,肝氣鬱結、鬱久化火、灼傷陰血,瘀血阻絡導致顏面氣血失和;脾氣虛弱、運化失健,不能化生精微,則氣血不能潤澤於顏面;腎陽不足、腎精虧虛等病理變化均可導致顏面發生黃褐斑,其病機關鍵爲溼濁瘀毒阻滯絡脈。

本病主要有三個病機:①脾虛肝鬱:凡飲食不節,勞倦過度,偏嗜五味者,使脾土輸布失職。則脾運化水谷精微的功能減退,機體的氣血生化不足,不榮於面,必然導致水液在體內的停滯,溼阻於內,氣滯於中,影響肝氣的疏泄,脾病及肝,痰聚氣結而發病;②情志不遂:情志的失調影響肝的疏泄功能,導致肝氣鬱結,氣滯則血瘀,瘀久耗氣,陰亦傷,氣滯血瘀、血虛則生黃褐斑;③精血受損:房室過度、不正常的孕育史或久病,導致腎氣及腎陰的虧耗,肝腎同源,衰則同衰,精血同虧,水虧不能制火,虛火上炎,顏面不能榮潤而發黃褐斑。

黃褐斑多見於育齡婦女,該年齡段的婦女由於事業、家務繁忙,加之孕育虧耗,使肝腎不足,氣血不調,不能上榮於面;或肝氣鬱結,肝火亢旺而致火燥結滯於面皆可形成黃褐斑。但肝腎不足,血虛血瘀是本病的主要病理特點。人體五臟六腑十二經脈,皆上於面,血行通暢則表裏俱榮;若腠理受風,或痰濁內生,或血氣不和,經脈澀滯,或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乏源,氣虛血少,不能榮於皮膚,則易變生黃褐斑,本病的發生機制爲血氣不和,涉及血瘀和血虛,致使血泣經絡,上不能榮於面,下不能充盈血海,故臨牀常見本病同時伴發月經不調。

二、辨證論治

將黃褐斑辨證分爲四型進行論治:①肝氣鬱結型:逍遙散加減,處方:柴胡、當歸、赤芍、白芍、茯苓、白朮、白殭蠶、澤蘭、丹蔘、益母草、川芎、白芷、甘草;②肝火亢旺型:自擬方:白殭蠶、白茯苓、白菊花、珍珠母、茵陳蒿、夏枯草、川芎、益母草、甘草。若失眠加何首烏,心煩易怒加丹皮,胸脅脹痛加鬱金、白芍;③氣血不足型:四物湯加減,處方:當歸、熟地、川芎、赤芍、白芍、丹蔘、黃芪、益母草、制首烏、香附、白芷、殭蠶;④肝腎虧虛型:方用六味地黃丸合二至丸加減,處方:生地、棗皮、山藥、澤瀉、茯苓、丹皮、女貞子、旱蓮草、制首烏、當歸、川芎、殭蠶、紅杞。該病常伴月經不調,往往在調經中黃褐斑自消,故在臨牀上應注意調和衝任,加調經藥助效。

主要根據皮損部位和特點將黃褐斑分爲三型進行辨證論治:①肝鬱痰凝型:皮損特點爲淺褐色至深褐色斑片,大小不一,呈地圖狀或蝴蝶狀,對稱分佈於兩顴、眼周。伴胸肋痞滿,煩躁易怒,納谷不香,月經不調,乳房作脹或疼痛,舌淡苔薄白,脈弦滑。治宜疏肝解鬱、化痰消斑。方選逍遙散加減,證偏實者可選用柴胡疏肝散,偏溼患者可加用二陳湯,溼化熱者可選用丹梔逍遙散;②氣滯血瘀型:皮損特點爲鼻、顴、額、口周呈深褐色至黑褐色斑片,伴面色灰暗,口脣發紺,頭昏,頭痛,胸肋脹痛,腰痛,口渴,月經紊亂伴痛經。舌暗紅有瘀斑,脈弦澀。治宜活血化瘀、通絡消斑。方選桃紅四物湯加減,證偏實者可選用通竅活血湯;③肝腎虧虛型:皮損特點爲以鼻爲中心對稱分佈於顏面,色斑廣泛,邊界不清,色黑或灰暗,如蒙灰塵。伴頭昏,耳鳴,腰膝軟弱無力,五心煩熱,月經不調。舌紅苔少,脈沉細。治宜滋腎養肝、化瘀退斑。方選三黃增免湯,藥用黃芪,黃精、熟地黃、山茱萸、白朮、當歸、石菖蒲,菟絲子、女貞子,枳殼,甘草。腎陰虛者可加用三黃增液湯或二至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