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常說,“心病還需心藥醫”,意思是說,如果心理受傷了,需要找到心理受傷的真實原因,然後對症下藥,才能調理好受傷的“心靈”。爲何會強調“心藥”呢?這主要是因爲心理問題往往比軀體問題更加隱蔽,而且還會有一些“羞澀情緒”在作祟,導致很多人對於這樣的情況不敢直面,久而久之,不僅會影響人的心理健康,還會影響人體的軀體健康。

當然,古人所說的“心病還須心藥醫”,其實就是在告誡我們,“解鈴還須繫鈴人”,這種方法與《黃帝內經》的“治病必求於本”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其實,中醫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一直都是強調“治病求本”“審證求因”的,只有搞清楚疾病的“因果”,才能真正意義上做到“有的放矢”。

從疾病的根源去解決問題,這固然是很高明的方法,假如換一種思維,是否依然可以行得通呢?比如,心藥本來可以醫心病,那麼別的病能醫嗎?實際上,心藥不僅僅可以醫心病,還可以醫其他類型的疾病。這種有點類似現代心理治療範疇,但是在古代的中醫裏卻依然有着類似的醫案記載。

在《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醫術名流列傳》中記載過這樣一個醫案,就是明代名醫俞用古治療一個女性,沒有使用任何藥物,也沒有使用任何鍼灸按摩之術,只是利用女子害羞的心理,做了一個簡單的動作,患者的疾病竟然不藥而癒,而這種並非心病卻用心藥治癒,真是體現了中醫的博大精深。

俞用古是明代醫家,浙江新昌人,雖然沒有李時珍、龔廷賢等傑出的醫學家那麼出名,但能被載入史冊,想必本事也不差。關於他的這個醫案掌故,原文是這樣記載的:俞氏“精醫理,善辨證論治,常以意療取效。女子欠伸,雙手僵直不能下。診曰:‘須灸丹田。’燃灸,令解其裙,女驚護之,雙手遂下,病即愈。”

這個女性患者因爲伸懶腰、打呵欠,導致雙手僵直放不下來了,家人們便趕緊去尋找醫生進行治療,而當時在當地比較有名且隔他們最近的醫生,也就屬俞用古了,俞用古跟患者診斷之後,認爲這個疾病其實不需要治療,只需要運用“情志療法”(類似於“心理干預”的方法)即可治癒。

於是,俞用古告訴患者及其家屬,說這個疾病需要艾灸丹田穴(肚臍下三寸的位置),俞用古點燃艾條,然後伸手準備去解開患者的“腰帶”(類似現代的皮帶),然後女子擔心真的艾灸這個令人尷尬的部位,出於害羞本能,大驚失色的同時迅速出手護住腰帶,就這樣手居然莫名其妙地放下來了。

由此可見,不是心病也可以用心藥醫,有時候激發人體的本能,往往能夠出其不意。這就像中醫一直強調人體的自愈力一般,有很多問題其實是可以“不藥而癒”的,只不過需要搞清楚其中的真諦。不過從以上這個案例來看,患者本身並沒有器質性病變,而更多的是功能性的暫時“短路”,只需要解決這種“短路”,疾病就自然而然的好了。

古往今來,運用這種“心理干預”治療疾病的案例數不勝數,其實早在《黃帝內經》中都有記載,而最早將這種方法運用的出神入化的,當屬三國時期的神醫華佗,曾治一個太守,認爲需要令其大怒纔可治癒,於是自導自演了一場“情志療法”的大戲。不過需要注意的是,這些方法唯有高手纔可掌握,普通醫者切不可盲目效仿。

【本文由“金蘭中醫學社”新媒體獨家出品,圖片來源於網絡。作者金蘭,未經授權,請勿轉載、複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