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生於左”,是《內經》對藏象肝的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揭示了肝具有升發功能的實質,它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助肺氣肅降以調暢氣機,濟心之君火以溫通血脈,啓腎中元氣以固護生命,協脾胃運化以化生氣血,帥衛氣達表以抗禦邪侵等。

“肝生於左”,語出《素問·刺禁論》,是《內經》對肝臟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本文試對此作一探討,掛漏之處,還望就正於高明。

一、“肝生於左”的實質

首先需要明確指出的是,“肝生於左”並非古人對肝臟解剖位置的描述。有關肝的解剖部位,《內經》中另有記載,《靈樞·本髒》雲:“肝大則逼胃迫咽”。“胃居肝下,咽在肝傍,肝大下逼於胃,傍迫於咽”(“下”爲“左”之意,如《經籍纂詁》說:“左,猶下也”),是肝在胃右。《本髒》篇又云:“肝高則上支賁切脅”(“賁”當爲“膈”),是肝在膈下。《靈樞.論勇》說:“肝舉而膽橫”,是肝與膽鄰。可以看出,《內經》所論肝的解剖位置,大體是膈下偏右,眥鄰胃膽。與現代解剖學認識基本一致。所以《內經》提出“肝生於左”,絕不是從其解剖位置而言。故《刺禁論》原文“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心部於表,腎治於裏”一段,非解剖之說。

那麼,“肝生於左”的實質是什麼呢?“肝生於左”,實質上是對藏象肝生理特性的高度概括,是指肝氣具有從左升發的生理功能。考其“生”字的本義,《說文解字》謂:“進也,象草木生出土上”。“生,謂動出也"。張介賓在《類經》中註釋此句時認爲,肝木行“少陽”之令,主“生髮”。顯而易見,“生”,意爲生髮、上升。因此,“肝生於左”的“生”,無論從文理或醫理上講,概無“位”、“居”之意,而是指肝氣的“升發向上”的特性而言。

《內經》強調肝升發在“左”,是其天人相應思想的具體體現。《素問·陰陽離合論》強調“聖人南面而立”。進一步指出:“然人皆面南而背北,左東而右西。”故“左"是代表東方。又《素問·六元正紀大論》雲“春氣始於左”,所以“左”亦代指春天。東方爲日月升起之處,春季主天地發陳之機,是升發之氣歸統於“左”。類通於人,肝屬木,應東方、春氣,故云“肝生於左”,以此比喻肝具有升發的特性。歷代醫家註釋“肝生於左”,大多從此入手。“肝象木,旺於春,春陽發生,故生於左也”;“肝木旺於東方而主發生,故其氣生於左”;“肝主春生之氣,位居東方,故肝生於左”等。可見,“肝生於左”實質是對肝的生理特性的生動表達,主要是論述肝之升發功能的。

二、“肝生於左”的作用

“肝生於左”,在人體生命活動中起着昇陽發陰,啓陳從新的重要作用。“凡臟腑十二經之氣化,皆必借肝膽之氣化以鼓舞之,始能調暢而不病”。歸納起來,其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助肺降,統貫氣機

“肝生於左,肺藏於右”,即肝從左升上交於肺以助肺從右降,出入交替,循環往復,瞬息不停。《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所說的“左右者,陰陽之道路也”,正是肝升肺降的真實寫照。肝主左升爲陽道,肺從右降爲陰道,二者構畫出人體這一小天地陰陽升降的太極圖。肝升肺降是保證人體氣機升降的重要環節,而在此過程中,肝從左升是其始發動力,肝升才能肺降;這就象四季以春爲首,六氣以風爲魁一樣。肝通少陽春生之氣,體陰用陽,統貫氣血,以此推動人體氣機的升降轉運。

對此,“肝者,貫陰陽,統血氣,居真元之間,握升降之樞者也。世謂脾胃爲升降之本,非也。脾者,升降之所經;肝者,發始之根也。”“肝升肺降”的理論,千百年來一直有效地指導着中醫學的臨牀實踐,被奉爲治療氣機失常疾病之圭臬。

2濟心火,相以發君

《陰陽應象大論》曰:“筋生心”。“筋”爲肝的代名詞,此即肝木生心火之意。這是“肝生於左”主升發的又一重要方面。這一功能主要表現爲肝升發相火,以輔心之君火。君火藏於心,相火寄於肝腎,正常情況下,君火欲焰明,必賴相火之升發;相火位於下,爲君火成用之根基。故《素問·天元紀大論》雲:“君火以明,相火以位。”肝木調達,則心火光明,血脈通暢。如果肝木不升,則心火必不明而晦,不焰而冷,正如《石室祕錄·五臟生克》所說:“肝木焦枯,心火必有寒冷之虞。”故《薛氏醫案》明確指出:“肝氣通則心氣和,肝氣滯則心氣乏”也。

3啓腎臟,升發元氣

元氣,括指元陰、元陽。腎寄元陰,又藏元陽,爲水火之宅。肝腎乙癸同源,腎中元真之氣,有賴於肝氣升發送達各臟腑組織,以激發推動生命活動。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醫方》說:“蓋人之元氣,根基於腎,萌芽於肝”,明確指出了這一生理特性。元氣縱存,若無肝之升發,沉寂於腎,亦難葆生命之樹常青,元氣激發生命的鏈條傳動不息,尚須藉助肝氣升發的媒介和運載。因此,張錫純氏認爲肝不左升,則可致元氣衰退,他說:“凡人元氣之脫,皆脫在肝”。故當元氣虛極欲脫之時,主張“宜重用斂肝之品,使肝不疏泄,即能堵塞元氣將脫之路”。臨牀上,若肝氣虛升發元氣無力,可產生寒疝囊縮、宗筋弛緩、陽事不舉等元真不足之證。

4

達中土,協脾(胃)運化

脾爲陰中之至陰,非陰中之陽不升;土有敦厚之特性,非曲直之木不達。蓋脾之升清、運化,胃之腐熟、受納,還需肝氣升發、疏達相協。《素問·寶命全形論》指出:“土得木而達”。若肝不升達中土,則可見脾氣壅塞或不升之腹脹、泄瀉;胃氣失和或不降之納呆、嘔惡。誠如唐容川《血證論·臟腑病機論》說:“木之性主於疏泄,食氣入胃,全賴肝木之氣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若肝之清陽不升,則不能疏泄水谷,滲泄中滿之證,在所不免”。

5發衛氣,固護肌表

衛氣,化於水谷之濁,其性剛悍驕勇,慲疾滑利,佈於肌表,御外護體,如國之軍隊,域之疆防也。然衛氣這一功能的發揮是由肝統領、升發、派遣的;肝帥衛氣,猶以將統兵,固衛肌表。《靈樞·師傳》篇指出:“肝者主爲將,使之候外”。肝爲“將軍”以“候外”,說明肝具有升衛固表,抗邪解毒,保護機體,免受邪氣侵害之功能。正如張介賓所說:“肝者將軍之官,其氣剛強,故能捍禦而使之候外”。

張氏據此所創“正柴胡飲”(柴胡、防風、陳皮、芍藥、甘草、生薑),正是通過升發肝氣以解表祛邪的。這充分說明,肝的升發功能在機體防禦系統中起着重要作用。倘若肝氣升發不足,衛氣失帥不達肌表,則機體必招致外邪的侵襲,嚴重者可危及生命。所以《素問·生氣通天論》特別指出:“風客淫氣,精乃亡,邪傷肝也。”

三、“肝生於左”的臨牀意義

“肝生於左”的臨牀意義首先在於說明肝的病理特徵與其升發失常密切相關。若肝升發太過,可致肝氣上逆、肝陽上亢、肝火上炎,甚則肝風內動之變。如肝氣(火)犯肺之咳嗽、氣喘;肝氣上逆,迫血妄行,衝於頭部,還可致中風、暴厥等候。《生氣通天論》說:“陽氣者,大怒則形氣絕,而血菀於上,使人薄厥”;肝氣橫逆,乘犯脾胃,可致脘痛、中滿、泄瀉,甚則嘔血等症。《素問·舉痛論》所說“怒則氣逆,甚則嘔血及飧泄”等,即指此而言;若肝風內動,上擾清竅,或旁竄筋脈,則可致眩暈、耳鳴、口喝、舌麻、肢體震顫等症。故《素問·至真要大論》說“諸風掉眩,皆屬於肝”。

肝升發不及,則多表現爲肝氣的鬱結、虛弱或虛寒。如肝不升發,肺不宜降的胸滿、咳喘;肝不升達,脾土壅滯的腹滿、食不下;肝血不充,心血虧虛的失眠、多夢、健忘;肝不疏散,氣機鬱滯的情志抑鬱;肝不疏達,三焦氣化不利的水腫、脹滿以及肝氣虛寒、筋脈失煦所致的陽痿、少腹脹滿、囊縮、疝氣等症。上述證候臨牀皆宜從肝治療,可在疏肝理氣、滋養肝血或溫養肝脈的基礎上,據證分別配以宣肺降氣、調理脾胃、養心安神、疏利三焦及通利經脈之法。

其次,“肝生於左”的臨牀意義還在於說明肝病多見左側部位的病變特點。《素問·刺熱》篇就說:“肝熱病者,左頰先赤”。後世醫家還將此作爲診斷、辨證、治療肝病的重要依據之一。小兒之“左頰配肝”,“以候髒氣之強弱耳”(《幼幼集成·面部形色賦》)。朱丹溪在《丹溪心法·能合色脈可以萬全》中結合脈診進一步指出:“左頰者,肝之部,以合左手關位。”

再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說:“肝脈微急爲肥氣,在脅下,若覆杯”。《難經·五十六難》從“肝生於左”的觀點出發,認爲“肥氣”的部位是“在左脅下”。這些論點對臨牀治療肝病有很大啓發。如張錫純治一女子,大怒傷肝,致“坐時左半身常覺下墜,臥時不能左側,診其脈,左關微弱異常,遂重用生箭芪八錢以升補肝氣,又佐以當歸萸肉各數錢,一劑知,數劑全愈”。今人朱曾柏從“肥氣”立論,治癒長期肝臟腫大疼痛,亦是明例。

《內經》、《難經》的這種學術思想,對後世醫家認識肝病特點產生了很大影響。如王叔和《脈經·肝足厥陰經病證》認爲,惡血、大怒等“積於左脅下則傷肝”。《諸病源候論·氣病諸候》提及“肝之積氣,在於左脅”。孫思邈《備急千金要方》中說“肝咳者,其狀左脅痛”。成無己《註解傷寒論》中說:“動氣在左,是肝之動也”。《丹溪心法·火》中說:“氣從左邊起,乃肝火也”等。以上論述,俱從臨牀角度無可辯駁地證明了“肝生於左”這一理論的正確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