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到“補脾”,很多人認爲就像是給車加油一樣,喫點補益的食材或藥物就能好。

但事實上,脾虛僅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它可以分爲很多不同的類型和表現。

衆所周知,中醫把脾稱爲“後天之本”,在人體臟腑中有着很高的地位。

它憑藉“脾氣宜升、喜燥惡溼”,“脾主運化”,“脾主升清”,“脾主統血”這四個主要的生理特性及生理功能維持人體的正常運轉。

而一旦脾的生理功能被破壞,人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我們就稱之爲“脾虛”。

導致“脾虛”的原因有很多,表現也多種多樣,比如:

脾的運化失職:腹脹,胃口差,大便不成形或長期便祕;脾的升清失職:疲乏無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脾氣下陷:腹部墜脹、久瀉不止、脫肛、內臟下垂……脾不統血:便血、尿血、例假出血不止、或淋漓不盡。

補脾,得辨證

如果想要“補脾”,就搞清楚到底是哪裏出了問題。

脾氣虛

病因:飲食不節,憂思勞累,久病重病,素體脾虛(天生體質脾虛)都可能導致脾氣虛。

表現:食後腹脹,食慾減退,大便溏稀,倦怠乏力,神疲懶言,面色萎黃,排便無力。

舌脈:舌淡或伴齒痕、苔薄白,脈弱無力。

脾氣虛的危害 脾氣虛時,喫進去的食物就不能被充分的轉化和吸收,易生溼邪。 脾氣虛嚴重會出現中氣下陷,有頭暈,內臟下垂等表現; 脾氣虛會影響其統血功能,使人容易出現皮下瘀斑、出血、便血、月經過多、崩漏、牙齦出血等。

推薦飲食

黃芪薏米粥

【材料】

取大米100克、黃芪30克、薏米30克。

【做法】

黃芪洗淨切片,大米、薏米淘洗乾淨,一起放入鍋內,加水適量,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40分鐘即成。

【作用】

補元氣、止泄瀉,脾虛慢性腸炎患者食用尤佳。

黃芪黨蔘粥

【材料】

黃芪20克,黨蔘20克,茯苓20克,生薑3片,大米50克。(2人份)

【做法】

將生薑切爲薄片,與黨參、黃芪、茯苓一起浸泡半小時,煎煮30分鐘後取汁,大米淘洗乾淨,與藥同煮成粥。

【作用】

健脾補氣消臉黃。適用於脾胃氣虛者,見臉色萎黃、精神疲倦,大便稀薄等。

脾陽虛

脾氣虛進一步發展,會導致脾胃虛寒。在中醫裏,“陽”代表溫暖,陽虛了,人就會感到寒冷。

病因:過於貪涼,平時喫太多生冷或居所溫度過低都會損傷脾臟陽氣。

表現:大便清稀甚至每日多次腹瀉,腹痛腹脹、喜歡溫暖、喜歡捂着肚子,遇寒腹痛加劇。平時畏寒肢冷,口淡乏味,面色虛浮而蒼白,女性白帶清稀量多。

舌脈:舌淡胖伴齒痕,舌頭伸出時還會有水滴出來的感覺,苔白滑,脈沉緩。

推薦飲食

溫陽化溼湯

【材料】

砂仁20克、蓮子肉20克、白扁豆20克、薏苡仁20克、瘦肉50克。

【做法】

四味藥材加水煮大概半小時,然後加入豬肉一起再煮半個小時即可。

【用法】

作爲正常飲食,根據自己的身體情況一週喫一次或多次都可以。

【注意】

上火、口舌生瘡的人不能食用。怕冷的人可以用炒薏仁,怕熱的人可以用生薏仁。此外,豬肉偏涼,怕冷的人可以雞肉代替。

脾陰虛

在中醫裏,“陰”是和“陽”相對的,“陽虛”則寒,“陰虛”則熱。

著名中醫學家蒲輔周曾經總結道:“脾陰虛,手足煩熱,口乾不欲飲,煩滿,不思食。”

病因:飲食偏頗,嗜食辛辣厚味;慢性消耗,特別是長期的脾胃病等,都可損耗脾陰,造成脾陰不足病證。

表現:飢不欲食,低熱,四肢無力,肌肉萎縮,脣乾不欲飲,手足煩熱,面色㿠白但兩顴潮紅,大便偏幹、排出無力,腹脹夜間加劇。

舌脈:舌質嫩偏潤、苔少,脈細弱偏數。

推薦飲食

沙蔘麥冬扁豆山藥粥

【材料】

沙蔘10克,麥冬10克,炒扁豆15克,幹山藥20克,粳米50克。

【做法】

先將沙蔘、麥冬加水煮20分鐘取汁,再將汁加粳米、扁豆、山藥煮成粥食用。

脾有“五怕”,別做它

怕你不運動

缺少運動幾乎是現代人的普遍問題,但脾主四肢和肌肉,如果你的四肢和肌肉平時很少活動,脾胃又怎麼可能強壯呢?

怕你太壓抑

思慮傷脾,如果情緒壓抑,經常波動過大,心事重重,思慮太多,這樣很可能就會影響到脾胃的消化和吸收功能。

怕你飲食不節

長期食用重油、辛辣等刺激性食物都可以叫做飲食不節。

油膩食物會增加脾胃的負擔,辛辣的食物會耗氣傷津,寒涼冰鎮食物會損傷脾胃陽氣,甜食太過則生痰溼。

怕你飢飽失常

飢一頓飽一頓的飲食習慣,中醫稱之爲“飲食無度”。長期如此的話,就會損傷胃氣,造成脾胃虛弱。

怕你生活不規律

像現在天氣冷了,不注意保暖,寒氣侵體容易傷脾;還有長期熬夜、失眠的人,脾胃無法得到充足的休養,也會出現脾虛的狀況。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