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同治帝一样,光绪帝正当盛年时却突然死去,成为慈禧垂帘听政之下的第二个牺牲品。

1908年(光绪三十四年)11月14日傍晚被囚禁在瀛台的38岁的光绪帝驾崩;第二天下午,统治中国近半个世纪之久的74岁的慈禧太后也断了气。因仅隔一天,其死因引起许多猜测。

第一种观点认为光绪是患重病而死。在废立风波中,光绪虽为皇帝,但却没了实权,精神也备受打击。光绪帝重重的顾虑极大地影响了他的健康。另外光绪帝自幼孱弱,脾胃素来虚弱。

据宫中太监寇连材日记说,当时宫中人受各种限制,不能亲近光绪。小皇帝每天有数十种菜,但菜皆不能入口。光绪要加菜,御膳房必先告知太后,慈禧必然责备他铺张浪费,不懂节俭,光绪只好从小挨饿。光绪在这种情况下,很容易患上重病。《清德宗实录》、《清史稿》、《光绪朝乐华录》等都说光绪久病体虚,至光绪三十四年病人膏盲,最后驾崩,但这些均为官方文件,可信度不一定高。

第二种说法最为流行,说是慈禧谋害了光绪帝。持这种观点者认为光绪虽然长期被囚,保皇党却极依靠他。慈禧自己身体健康,能执政时,百般折磨光绪。晚年,她力不从心了,便想害死他。

当时因担任起居注官而能接近光绪的恽毓鼎,写了一部《崇陵存信录》(又名《光绪外传》),记录了光绪临死前的状况:光绪三十四年(1908)秋忽然传出病重消息,召京外名医入宫诊视。诊脉时,光绪静静地把双手置案上,自己写出病情。入诊者都说光绪身体尚健。

十月初十,逢慈禧万寿节(生日),光绪出瀛台,替太后祝寿,有人看见他为准备跪拜而活动筋骨。十九日,宫廷大乱,增加侍卫,稽查出入,传言光绪驾崩。次日,宫中恢复了宁静,午后,传载沣监国、溥仪入宫教养之命。二十一日,皇后入瀛台探视,光绪早已气绝身亡。太后闻此,仅叹息几声。

在这则记录里,恽毓鼎实际上暗示慈禧害死了光绪。而且,慈禧宣布光绪病重,和百日维新后废立风波之做法一样。恽氏长期任起居注官,他的话具有一定的可信度。而曾在宫中担任女官的德龄女士,则在《清官二年记》等书中,明确地指明正是李莲英下毒害死了光绪。

以上三种说法都是言之凿凿,但是,清宫太监回忆录《清宫琐谈》则说光绪实则死于饥饿。据载,光绪本无大病,诸医开方皆以平和之剂为药,然而,太监们在光绪死前已得到光绪驾崩的消息。当时,在瀛台侍疾者共六名,其中二人饿死,剩下几人食不果腹,“因饿失血者又凡三人”。

光绪死前,在床上召唤医生周某,他两眼瞪大,四次用手指口,周某知帝饿急,但实在是没有吃的,就连他本人也三天未进食了。后来,光绪便渐无声息了。不久,醇亲王入见,周报告说皇上已去世,醇亲王用镜子试皇上气息,确信其已死亡,于是匆匆而去。一会儿,皇后赶来探视,随后便把皇上驾崩的消息公之于世。

由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主任戴逸教授等13位专家联合撰写的《清光绪帝死因研究工作报告》称,根据相关研究,常人口服砒霜60至200毫克就会中毒身亡。光绪帝摄入体内的砒霜总量明显大于致死量。其胃腹部衣物上的砷是其含毒尸体腐败后直接侵蚀遗留所致,而其衣领部位及头发上的大量砷,则由其腐败尸体溢流侵蚀所致。

但光绪帝如何服进砒霜的,目前还是一个谜。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