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普中醫藥的過程中會碰到各種各樣的人,有鼓勵有支持,有反駁,有批判,其中不贊同中醫的人中有這樣一條觀點:中醫就是用一個未知概念去解釋另一個未知的概念,沒有科學性。

中醫真的是這樣的嗎?

我來闢謠,不是這樣的。

中醫是從古至今發展起來的,古代能夠讀書識字的人少之又少,所以很多的中醫都是儒生、道家、佛家。

中醫的理論確實是和現在分子、化學、物理等知識不相統一。

但這不能作爲否認中醫的依據。

中醫的理論體系包括天人合一,陰陽,四氣五味,衛氣營血、精氣血津液等等一大堆現在九年義務教育中沒有的東西。這導致現在的年輕人都帶着一種批判的眼光來看待這些知識。爲什麼會有這些理論?或者說爲什麼創造這些理論?

古人治病,治好後,會進行總結,爲什麼可以治好,要怎麼記住,並把這經驗傳承下去。最初他就通過自己的考慮,總結了一個記憶法。比如眉毛外側的地方可以治療眼瞼下垂的問題,爲了便於記憶,他給這個位置詳細記錄,在眉毛外側的凹陷中,並給它定個名字,叫絲竹空。後代的人,發現眉毛中間也有一個凹陷,針刺它也可以治療眼睛的問題,後面發現更多,就有人總結眼睛周圍的凹陷處可以治療眼睛的問題。

然後提出一個假設,每一個穴位可以治療局部組織臟腑的疾病,再進行驗證,發現確實可以。就進行的記錄。

每一個穴位、每一味中藥,每一個方子,每一條經絡,都是這樣驗證出來的,隨着歷代醫家的總結,穴位、中藥、方子、經驗就非常多了,這就需要進行整理,這就出現了《神農本草經》、《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書籍。

現代的中醫理論基本都是從古籍而來的。

這些中醫理論是爲了統領既往出現的中醫藥知識,從而使紛雜的醫學知識得到統一,更好的讓後人記住,更好的傳承下去。

另一方面這些理論也促進的中醫藥的創新,通過既往的知識以及理論可以推理出前人未曾有過的經驗,並用之於臨牀。

比如紅花、川芎都可以活血化瘀,知道紅花能用於跌打損傷出現氣滯血瘀的情況,這樣,如果沒有紅花,我們就可以推測川芎也有類似的功效,也可以代替,然後用之於臨牀確有實效。

這就是中醫這套理論科學性的表現,能經得起推敲,經得起推理,通過這個理論推理出來的知識經過實踐驗證是正確的。

我們不能因爲我們不知道這套理論,不知道其中每一個詞語,句子的意思而否定它。不能因爲我們現代教育體系中無這方面的知識就先入爲主的否定它。

如果真有宏願就下苦工,博覽衆書,建立一種能夠基於現代數理化爲中心,統籌歸納說以中醫知識經驗、方藥、並能用於指導臨牀的理論體系。

在這套理論未出世之前,中醫的理論就不能被否定,一旦否定了,這些知識就沒了,只要斷一代,以後的人就像考古一樣了,永遠達不到先人基於中醫理論治病、防病、養生的水平了。

現在的中醫爲什麼水平參差不齊,很大一部分是中醫有斷層,民國時期打壓中醫,除了有限的幾個中醫世家,名醫還一代代傳下來,很多都是建國後國家組織民間中醫彙集自家藏書,集思廣益,編寫中醫教材,從而使中醫得以延續。

雖然說現在的教材在指導臨牀上差一點,但在培養中醫基礎知識方面是很全面的。至於後續要學好,要善於運用於臨牀還要大家多學習前人的醫案,不然會出現一個病感覺什麼方都可以用,但又感覺什麼方都達不到目標。

近幾年國家較前重視中醫了,所以你也更能在網上看到對中醫進行討論的言論。因爲重視,所以纔有焦點,越在這個時候,越要小心謹慎。

現在國家教育部已經通知了,以後中醫藥知識將作爲臨牀醫學專業的必修課。這樣就能夠好的促進中西醫的結合,讓西醫瞭解中醫。

以前中醫是必修西醫知識,西醫是選修中醫的,最多一本薄薄的《中醫學》,現在西醫臨牀也學習中醫就是在對中醫傳承的一種嘗試。

好了,這是我對中醫學理論的一些個人體會,期望大家轉發、點贊、關注,讓更多的人看到這篇文章,有什麼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