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四杰”,是指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四个人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他们四个人有一个共性,都是“神童”,很早时候就出名了。

现在连学前班儿童都会的《咏鹅》诗 :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就是骆宾王在7岁时作的诗。

这四个人既然生活在同一个时代,又都是名人,比如互相有交集。其中骆宾王和卢照邻俩人走得最近,经常在一起饮酒和诗。

骆宾王在任奉礼郎时,因事被贬谪而从军,长期守卫边疆。虽然和朋友分别了,但骆宾王和卢照邻之间还经常往还唱酬。

直到有一天,他随军来到蜀地,遇见一件事,于是和卢照邻断绝了关系,从此二人老死不相往来。

在四川的时候,他无意间碰到一位郭氏女子。这位郭氏女子一听说骆宾王之前曾在京城长安当官,立马像遇到救星一样,向他痛哭流涕地诉说起来。

原来,这位郭氏也出生于大户人家,早年和一位男子好上了,她为他生了个孩子,那男的对她发誓要不离不弃。

后来那位男子离开蜀地回京,临走时说到京城有了落脚之地就来迎娶她。

谁知道一年过去了,两年过去了,开始望穿秋水,却不见那男子的音讯。现在孩子也死了,自己一个人无依无靠,命运太悲惨了。

骆宾王在军中混,当然有军人的气质,听到此事后,替这位女子抱不平,于是问道:“那男的叫什么名字?我若遇见他,一刀砍了他!”

郭氏哽咽道:“他,他叫卢照邻,字升之!”

啊!

骆宾王好像挨了一闷棍。卢照邻诗文这么好,俗话说,文如其人,他怎么就反人类了呢?

于是气不过,回到军帐中,就写了名诗《艳情代郭氏答卢照邻》。

一看这首诗的名字就有深意,既然是“艳情”,那就是说风流债的意思,你卢照邻不要想把这件事瞒下来。

当年卢照邻曾在益州任新都尉,任期到了之后并没有离开益州,而是在这里纵情诗酒,放旷诗酒,前后有大概两年的时间。

“后为益州新都尉,秩满,婆娑于蜀中,放旷诗酒”。(《朝野佥载·卷六》)

可能就是这个时候,卢照邻认识的郭氏。

这段情确实有过,但是郭氏说卢照邻忘恩负义,还真冤枉了他。

卢照邻现在干什么呢?

他离开蜀地,寓居于东都洛阳。诗人,最大的爱好自然是作诗了。期间写了一首七言古诗《长安古意》,谁知武三思觉得诗中有讽刺自己的意思,于是就将卢照邻投入监狱,多名友人出面相救才得以幸免。

出狱后的卢照邻来到长安,住到了附近的太白山上。在这里遇见了“药王”孙思邈,一对

忘年之交很合得来,卢照邻索性搬来与孙思邈住在了一起。

这么说来卢照邻应该脱离困难了吧?谁知道又一场困难在等着他。此时的他得了风疾,这种病是顽症,发作起来疼痛难当,就连孙思邈都束手无策。

不得已,卢照邻开始服食方士的玄明膏来减少痛苦。

谁知“屋漏偏逢连夜雨”,此时他得到父亲去世的噩耗,卢照邻哭得死去活来,把服用的丹药都呕了出来,最后导致了病情加剧。

后来卢照邻的病越来越厉害,最后连手脚都枯萎了,最终他不堪病痛的折磨,下下一首绝命诗,自沉颖水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绝命诗:

岁将晏兮欢不再,时已晚兮忧来多。

东郊绝此麒麟笔,西山秘此凤凰柯。

死去死去今如此,生兮生兮奈汝何。

相比卢照邻生前肯定是受到了骆宾王的诗,但面对死亡的人,自然不会再在意这些,所以没有回复骆宾王。

那么卢照邻对骆宾王的误解为何不回复?他觉得自己并没有辜负郭氏,只是自己命运多蹇,已经顾不上郭氏了。证据嘛,就是卢照邻的诗稿。

后人在整理卢照邻的遗稿时,发现他曾经写过这么一首诗:

忽忆扬州扬子津,遥思蜀道蜀桥人。

鸳鸯渚兮罗绮月,茱萸湾兮杨柳春。

很显然,这个“蜀道蜀桥人”就是说的郭氏。

但此时的郭氏,她怀着怨恋苦等的这位“负心人”,已经和她是阴阳相隔了。

但郭氏不知情也许更好一些,这样她还有活下去的理由,否则,要是知道了卢照邻的实情,气一泄,有可能随卢照邻而去,尚未可知呢。

参考资料:《新唐书》 《朝野佥载》

相关文章